分享

稻田裏綻放夢想之花
2018-01-17 09:03:45  |  來源:佳木斯日報  |  編輯:呂岩

  2010年榮獲富錦市水稻高産大王、2011年榮獲全省種糧大戶、2012年榮獲全國種糧大戶,現坐擁11062畝土地的富錦市喬楚種植家庭農場場主喬志國,在外人眼中已然成為成功人士的代表,但在他的心中,自己的夢想才剛剛起航。

  喬志國告訴記者,他是在2005年開始在興隆崗鎮大面積承包土地,從最初的75畝發展至今,是科學種田讓他始終走在行業前列。

  “我年輕時最愛幹的事就是去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沒事就往農藝老師的辦公室裏鑽,每隔半個月就請老師來農田轉一轉,讓技術專家為我的田地把脈。後來網絡普及後我學QQ、學上網,利用網絡學習農業技術。這兩年智慧手機又普及了,我跟年輕人又學了怎麼用微信,通過微信群認識了更多的農業專家和種糧大戶,學習到了更多實用的農技知識。”談起學習農業技術,喬志國打開了話匣子。

  很多人認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誰都能幹,也不存在什麼技術含量,按時為農作物施肥、澆水,秋天一定會豐收,但喬志國告訴記者,那是以前看天吃飯的祖輩,現在種地的講究多著呢,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具體要求,種地方法也大不相同,新型農民講究的是“與時俱進”。

  “早些時候人們都不富裕,當時一味的加大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追求産量。後來生活品質提高了,綠色、有機食品成為了人們的新寵,我們又開始減藥、減化肥。現在科學技術進步了,我們又研究怎麼把生物質變成有機肥,既把土壤裏的有害物質分解掉,又能促進農作物吸收,同時不含有害物質,可謂是種到老學到老。舉個例子,我種了十多年的地了,不説農業專家也算半個農業通了,但是我聽了省農科院推薦的‘旱育稀植育苗’種植法完全顛覆了我的思想。”喬志國説,現在種田已經到了科技決定産能的時代。

  “旱育稀植育苗”指的是育苗時苗床要稀、水要少,以前為了提高産量都是儘量多播種,水稻常年在水裏泡著都沒事,大家一直認為水稻天生喜水,但喬志國通過試驗田按“旱育稀植育苗”種植法得到了不同的結論。水稻雖然生長在水裏,但育苗時水量過多會造成作物早熟,降低播種量也能讓每粒種子充分吸收養分,能培育出高品質的壯苗,不僅高産,還能降低種子用量節約成本,水稻的品質更是普通種植無法比擬的,這都為喬志國的“品牌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喬志國告訴記者,他的“品牌夢”不單單是“喬楚”這兩個字,他所嚮往的是發達國家的一些百年品牌,這些牌子或大或小,大到汽車、輪船,小到鍋碗瓢盆,一家幾代人為了一個夢想奮力拼搏,上百年只為把一件事做到精益求精,這是他所理解的“品牌”。這種“品牌”的誕生更多的是靠時間的沉澱、靠市場的口碑、靠矢志不渝的追求完美,最終才不會被歷史所遺忘。

  “十九大報告提出‘土地承包延長30年’和‘鄉村振興戰略’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心。喬楚也是‘翹楚’的諧音,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不僅把‘喬楚’牌做成省內一流、國內一流,更要走出國門,帶動我身邊的農民共同富裕,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我這輩子如果無法達到這個夢想就讓我的兒子繼續完成,如果兒子也未達到就讓孫子來完成。”

  喬志國的大兒子喬楚現在就讀于東北農業大學,小兒子喬逸雖然還小,但他始終在培養孩子對農業的興趣,希望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把“喬楚”做成農業中的精品乃至奢侈品,到那時他們所要振興的也不單單是鄉村的振興,而是生態、文化、教育、科技、社會的全面振興。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如一,堅持不懈。”是採訪最後喬志國和記者所説的一句話,他堅毅的眼神和鏗鏘有力的話語深深的在記者的心中烙下了印記。(記者 紀世 強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