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榮,巴彥縣興隆人民法庭庭長。自1989年10月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在基層人民法庭工作,從書記員、審判員、副庭長,一直到法庭庭長,她把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深愛的審判事業,奉獻給了家鄉的父老鄉親。28年的工作歷程中,她始終把“做法律的捍衛者、做百姓的貼心人”的誓言牢記心中。今年1月29日,她獲得全省第十一屆“十佳公僕”榮譽稱號。
以民為本公正辦案是她不變的工作信條
興隆法庭轄區有6個鄉鎮,20多萬人口。法庭只有她一名法官,面對每年近500件案件,劉春榮沒有退縮,忘我工作的齒輪保持著持續高速地轉動。從此,貪黑起早成了她的家常便飯,利用節假日審理案件成為自然。
在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因案件標的額僅8000元,且被告在外地打工無法直接送達。一天,突然聽到被告從外地回來的消息,劉春榮和同事馬上趕往被告家中進行送達,白天去沒人,晚上去,家中還是沒人。第二天一大早,她又來到被告家中,終於見到了被告。她的出現讓被告很意外,無奈地説:“其實我昨晚就躲在家的柴禾垛後面,以為你找不到就不會再來了。就看你起早貪黑折騰的這股勁,這個錢今天就給。”一起“無頭案”,經過她的努力,就這樣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有一起土地糾紛案件,原、被告為爭一壟土地而爭執多年,特別是每年春種時都要發生爭執,嚴重時雙方曾打得頭破血流。就在開庭的前一天,劉春榮突患重感冒高燒41度,咳嗽不止,醫生讓她休息治療。可案件本身卻不容拖緩。庭審時,她一邊挂著吊瓶一邊組織庭審。在調解階段,她耐心地向雙方釋明法律,並請來村委會主任一起做工作,勸導雙方各讓一步。當時,她因高燒臉色通紅,每説幾句都會咳嗽一陣,原、被告被她的言行所打動,幾乎不約而同地走到她面前深深的鞠了一躬説:劉庭長,我們不再爭了,我們同意調解。
本著一切為百姓著想的原則,多年來,劉春榮平均每天要審理案件2.2件,共審結案件5700余件,案件調撤率始終保持在90%左右,取得了無信訪、無發改、無申訴、無超審限的優異成績。
情係百姓排憂解難是她追求的最高境界
法庭是為百姓排憂解難的前沿陣地,劉春榮就是前沿陣地的排頭兵。多年來,她時刻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
2014年年三十的晚上,劉春榮正在和家人包餃子準備年夜飯,忽然接到值班幹警的電話,説法庭門口來了一個老太太非要告自己的兒女,不給處理就不走。她立即趕到法庭,看到一位老大娘衣服穿的很單薄,渾身凍的哆哆嗦嗦,她眼淚差點掉下來,給老人倒了杯熱水。原來老人82歲了,有4個兒女,都住在一個村,老人在兒女家輪流生活。幾個兒女因為房子和土地分配引發矛盾,這才導致老人大年夜到法庭來起訴。了解情況後,劉春榮和值班幹警立即開車拉著老人來到老人的大兒子家,並把其他3個子女也都找來。在老人和子女都充分表達想法後,她問老人的子女:“老人在過去艱難的歲月獨自把你們養大不容易,可你們卻為了爭家産竟在大年夜讓老人無家可歸,你們還有良心和孝心嗎。”在她真誠的勸解下,4個子女紛紛向老人認錯。經過當場調解,他們簽訂了贍養協議,一場家庭糾紛就此化解。
法庭審理的案件都是鄰裡糾紛、家庭矛盾等看似平常的小案件,但看似案件不大,其實矛盾很深。為此,劉春榮寧肯多跑幾趟腿,多磨幾遍嘴,在“案結、事了、人和”上下功夫,力求從根本上化解矛盾。多年來,她的足跡走遍了轄區的每一個社區、村屯,成了名符其實的“本地通”。她已融入到這片土地上的百姓之中,成了老人們的“閨女”,同齡人的“大姐”,小朋友的“阿姨”。
清白為官廉潔自律是她堅守的道德底線
劉春榮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親戚多,同學多,朋友多。他們一旦有了案子,就想方設法找她疏通,要求給予關照。但在法律、親情、友情面前,她始終堅持法律至上的行為準則。
2015年夏天,她同學的弟弟因為交通肇事致人受傷而被起訴到法庭,同學來找她要求給予其弟弟關照。劉春榮向同學耐心解釋法律規定,表示只能依法判決。同學聽後很不高興,轉身摔門而去。劉春榮時刻告誡自己,權力是黨和人民給的,她只有為人民多做工作的責任,而沒有享受和索取的權利。
在劉春榮20多年的法官生涯中,無論是面對金錢的誘惑還是人情的考驗,她都不為私情所擾、不為權勢所屈、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利益所動,始終讓生命的坐標指向正義的軌道,指向心中的天平。
2012年以來,劉春榮連續被市法院評為“先進個人標兵”、“辦案標兵”,榮記個人三等功4次;2014年被授予“全省政法系統先進個人”、“全省優秀法官”、“全省法院百名辦案標兵”等稱號;2015年被評為“全國法院先進個人”;2016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法官;2017年榮獲“全國模範法官”榮譽稱號,被評選為全國十大“我最喜愛的好法官”之一。
面對莊嚴的國徽,劉春榮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在工作中,她不忘初心,繼續以赤誠踐行著“做法律的捍衛者,做百姓的貼心人”這一不變的諾言。(宋立國 王曉東 記者 潘宏宇 白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