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足“繡花”功實現高品質脫貧
2018-03-12 09:17:13  |  來源:黑龍江日報  |  編輯:呂岩

  2018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三年決勝期的攻堅年,黑龍江省有28個貧困縣,做好三大攻堅戰中的扶貧攻堅一戰任務重大。2017年全省減貧16.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46%降至1.64%,有5個國貧縣和8個省貧縣申請脫貧摘帽。今年如何實現脫貧15萬人的目標,兩會期間,黑龍江省全國人大代表紛紛出計獻策。

  增強造血功能把産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

  “佳木斯脫貧攻堅任務緊迫,所轄6個縣(市)中有5個國貧縣。”徐建國代表説,要把産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增強造血功能。比如樺川縣把光伏産業定為精準扶貧的“首扶之業”,建成覆蓋所有村屯的村級及聯村電站49個,年收益可達3400萬元,人均增收3000元;湯原縣引導農戶發展菌類産業,通過發放菌袋、基地、打井等補貼方式,調動貧困戶積極性,帶動386戶679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3000元。去年佳木斯全市共啟動實施産業扶貧項目469個。

  高向秋代表來自黑龍江省海倫市。從田間地頭走進人民大會堂,談起産業扶貧,她有著自己的深切體會和實踐經驗。高向秋2015年聯合5戶村民組建了“向秋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720畝。去年,這個合作社帶動農戶種植辣椒,面積達到7000畝。對於想參與種植的貧困戶她都熱心幫忙,提供種子、秧苗、技術指導,實實在在地帶領他們脫貧致富。農戶南井玉通過種植辣椒實現了脫貧,去年種了40多畝地,收入8萬多元。“去年嘗到了致富甜頭的貧困戶,今年都準備帶地入社。合作社去年共帶動農戶170戶,其中貧困戶15戶,戶均增收1.2萬元。”如今,蔬菜産業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産業,也被海倫市確定為脫貧攻堅十大産業之一。

  扶貧不扶懶有志氣才能褪“窮氣”

  徐建國代表説,在産業扶貧工作中,要特別注意想方設法讓貧困戶有參與感,避免扶貧成了“扶懶”。為此,佳木斯市深入開展勞動技能培訓,鼓勵支持創業,推進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努力讓貧困戶在參與中手動起來、心熱起來、志立起來。去年,全市開展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1878人,扶持創業155人,實現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4712人。

  “讓更多的貧困戶參與到合作社生産當中,帶動更多人就業、致富、增收。”這是鞠秀芹代表的經驗談。她來自黑龍江省寶清縣,是巾幗建功婦女創業帶頭人的典型。她的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裏目前有殘疾人用工19戶,其中有11戶是貧困戶,鞠秀芹給他們的工資待遇同其他用工者一樣。村裏有一位貧困戶輕度智力殘疾,父母均無勞動能力,鞠秀芹在合作社給他找到適合的活計,不但在精神上經常鼓勵他,還調動村民幫助他樹立信心,去年打工收入1萬多元。鞠秀芹説,去年有6個貧困戶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脫貧了,今年爭取再幫扶更多的貧困戶改善生活,早日脫貧。

  舉措精而再精讓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

  張家文代表建議,著眼脫貧攻堅新變化、新問題,扶貧舉措更應精而再精。一要解決好非貧困群眾尤其是一些邊緣戶問題。他説,隨著“兩不愁三保障”、産業扶貧等各項政策相繼落地,貧困群眾的認可度大幅上升,但一些非貧困群眾尤其是一些邊緣戶也應受到關注和關心,在鄉鎮醫院報銷比例、擴大産業扶貧政策覆蓋面、鼓勵創業就業等方面讓他們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防止新增貧困戶的産生。二要解決好群眾自主脫貧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因此要拿出措施,避免貧困戶陷入“福利陷阱”,積極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脫貧光榮”的意識。加強技能教育培訓,發展庭院經濟、民俗客棧、電商微商等,並表彰獎勵靠勞動、靠雙手脫貧致富的好典型,引導形成社會好風尚。三要解決好貧困難點問題。在貧困戶中因病因殘致貧比例較高,這仍是未來脫貧攻堅工作的難點。要讓這部分人實現穩定持久脫貧、政策期過後不返貧,除醫保、救助政策兜底保障外更要注重産業扶貧的“造血”作用、金融扶貧的“活血”作用,用足用好用活扶貧小額貸款,通過引導帶資入社、帶資入企、政府貼息等形式,為這部分貧困戶量身定制種植業、養殖業、企業分紅等增收渠道,讓他們得到持久穩定的收入,真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徐建國代表説,要加強執紀監督和問責問效,為脫貧攻堅工作明確剛性約束。佳木斯市按照省裏出臺的《關於脫貧攻堅監督執紀問責辦法》,建立紀檢監察、審計和檢察機關聯動機制、信息共享機制,把執紀監督的重點放在對扶貧資金的監管上,組織財政、審計、扶貧等部門對各縣(市)區開展3次全覆蓋式的扶貧資金專項檢查,形成強大懲戒和震懾氛圍,確保各項扶貧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不出偏差。

  黑龍江省全國人大代表紛紛表示,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黑龍江省廣大農民共同富裕,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記者 張長虹 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