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蕾代表:把民族文化更好傳承下去
劉蕾代表在“代表通道”接受採訪。黑龍江日報記者 邵國良 攝
11日12時40分,黑龍江省全國人大代表劉蕾發了一條朋友圈:“親們,人大代表通道見,請為我加油吧。”
這一天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開啟。作為我省第一位走進今年兩會代表通道的全國人大代表,劉蕾代表發出“龍江聲音”。
14時15分許,身著民族盛裝的劉蕾落落大方地走進代表通道。作為全國唯一一名赫哲族代表,劉蕾代表另外一個身份是黑龍江省同江市通江鎮中心校小學老師。在回答記者關於“如何傳承民族文化”的提問時,她説,希望把很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藝品推廣開,從而帶動民族旅遊業,更好傳承、發展民族文化。
生活中的劉蕾熱情、開朗,從2008年當選黑龍江省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她已是連續三屆當選的“老代表”。劉蕾説,2008年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時,自己剛剛23歲,對如何當代表,怎樣更好地履行代表職責,內心還是有些忐忑。十年來,唯有孜孜不倦地學習,不斷提升自我,更好地履職盡責。
劉蕾説,我來自基層,更要深入基層。當代表這十年,我總在不斷地去思考,怎樣把民族發展最需要、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反映到國家層面。先後提出了“加強同江市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措施”、“發展民族文化要結合民族旅遊”等建議;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從關心孩子成長角度還提出了“在學校設立心理輔導”“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等建議。這十年,我見證了建議得到推廣實施後造福一方百姓的過程,充分體會到作為一名人民代表的使命感和肩負的責任。
劉蕾説,十年間,我從一個還沒結婚的農村小丫頭到現在已經當了母親,我個人的成長與赫哲族人同步奔向小康社會同頻共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代表團參加審議,我與總書記面對面共商國是,總書記説,在奔小康路上,人口較少民族一個也不能少。那一年的5月,總書記來到我們赫哲族地區,鼓勵我們赫哲族人文化代代傳承,生活欣欣向榮。這些話猶在耳畔,我們一定要擼起袖子加油幹,把自己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邁大步。
劉蕾在回答問題後還對現場媒體發出邀請:歡迎到黑龍江,到我的赫哲族家鄉來做客!
代表通道答問實錄
《消費日報》記者:據了解赫哲族是一個人口較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您覺得在對於民族文化傳承上遇到了哪些問題?作為赫哲族人大代表,您打算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做些什麼?
劉蕾代表:非常感謝記者提問,我是來自黑龍江省的一名小學教師代表,也是赫哲族唯一的一名代表。
我們赫哲族全國只有5400多人,主要居住在黑龍江東部的雙鴨山市、佳木斯市,我們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傳承民族文化一直是赫哲族人面臨的困境。人口雖少,但赫哲族卻有著被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伊瑪堪”説唱藝術,“説胡力”“嫁令闊”(小調)以及有特色的民族歌舞等這些令赫哲族人引以為傲的文化資源。目前赫哲族民族文化傳承遇到的難題之一在於,民族語言僅僅被少數年齡較大的族人所掌握。此次兩會之行前,在八岔鄉調研時一名赫哲族老者拉住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説:“我父親是一名赫哲族老藝人,十分關心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他在臨終前囑託我一定要把赫哲族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不要讓民族文化失傳。”當這名老人流著眼淚跟我説的時候,我受到很大的觸動,內心壓了一付很沉重的擔子。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的家鄉看望赫哲族群眾。此後,在我所居住的市有兩個民族鄉——八岔鄉和街津口鄉,居民們大力開展民族旅遊,用旅遊帶動民族文化發展。現在的赫哲族人對於傳承民族文化的積極性非常高,在微信群等課堂裏自發學習民族語言,創辦了赫哲族專屬的各種節日。
你們看,我頭上的頭飾、手中的挂件和錢包……均為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所做。薄薄的魚皮與手工藝品如何挂上鉤?赫哲族人用他們的勤勞智慧將魚皮製作成了衣服、工藝品。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民族工藝品發揚光大,帶動民族旅遊業,最終助力挖掘、傳承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把民族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和其他民族一道,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快。最後也誠摯地邀請大家到祖國的最東方,到我的赫哲族家鄉去看一看。(記者 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