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今年水稻的收購價要比去年低,但種植萬餘畝有機水稻的哈爾濱市寶泰隆現代農業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鳳蘭依舊幹勁十足,對今年的收益仍然十分有信心。她對記者説:“由於堅持走中高端路線,生産高品質的有機水稻,我們出産的大米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松北區區長及農業局局長都親自上陣幫我們搞市場推介。”
清明時節,記者在寶泰隆合作社位於松北區樂業鎮杏花村的基地看到,一袋袋有機肥高高地堆在庫房院內,像小山兒似的。基地經理劉金龍告訴記者説:“昨天晚上剛卸車,還沒來得及搬進庫內。這批貨30噸,還有30噸馬上到貨。這種有機肥是省農科院專家推薦的,以豬糞和草炭為主要原料,促進水稻生長和養地肥地的效果都很好,基地一直在用。”
育苗大棚內,1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著,有推小車運土和育秧盤的,有蹲在地上擺盤的,有操作拌種機撒土播種的……負責現場的技術員劉長水是土生土長的五常人,種植稻花香的老把式,來寶泰隆合作社已經5年了。他説,種植高端的有機水稻可跟種植普通水稻不一樣,從備苗床土開始,浸種、育苗、耙地各個環節都得層層把關,能不用肥就不用肥,能用有機肥就不用複合肥,化肥、農藥一點都不用。生産方式也必須精細,比如苗床的準備,一定要鋪平壓實,讓育秧盤擺放平整,這樣受光受水均勻,出苗齊長得壯,不易感病;播種密度也要控制好,過稀苗少,過密苗弱,都不行;育秧盤擺放也有説道,要一個盤邊緊壓一個盤邊,倆盤之間不能有縫,要不然縫裏邊就該長雜草了,還得費人工薅草。
這些經驗,有學來的,也有吃虧吃出來的。劉長水告訴記者,剛開始弄有機水稻大家沒經驗,苗床上差不多三分之一是草。當時一個棚子就雇了10個人薅草,工錢就花去了1000多塊,大家又內疚、又心疼。
離開樂業基地,記者來到寶泰隆合作社位於萬寶鎮太平村的另一處基地。這裡有4000畝耕地,其中水田3000畝。在這裡,記者看到每個育苗大棚門口,都堆著好多袋水稻育苗專用基質,有的棚內正在平整地面,有的棚內已經擺好了育秧盤。
技術員于波告訴記者,這裡全部採用精量播種,先擺盤後播種,再有三天,8.5萬盤的育苗就全部結束。為了培育壯秧,預防秧苗生病,基地每年都買專用育苗基質,還根據專家測土結果,增施了炭基肥。于波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常規使用化肥種植水稻,每畝地用量35公斤,費用大約是100元左右;如今種植有機水稻,使用的都是有機肥和炭基肥,每畝地費用在230元以上,成本增加不少。
對於這些投入,理事長李鳳蘭一點也不心疼。她對記者説,我們合作社的經營理念就是“一心一意種好糧,只為這碗好米飯”。表面看肥料投入增加了,但農藥、化肥、除草劑統統減下來了,水稻的品質上去了,做出的米飯安全營養又美味。由於售價合理,市場也給予這種高端産品很好的回報,這讓我們覺得付出再多也值得。合作社成立以來,我們不僅每年都大量使用有機肥,還堅持自發實行秸稈還田,我們的目標是不僅要生産出好米,還要養出好地,實現綠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介紹,從2014年成立至今,因為秉承中高端路線,堅持綠色生産,堅守品質品質,寶泰隆合作社迅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如今合作社的基地已經從成立之初的1個發展到7個,面積從3600畝擴大到2萬畝,其中有機生産1.1萬畝。自2015年第一次參加展銷會,每次參展合作社都收穫滿滿。“有機大米一直供不應求,受到市場熱捧。我們堅信有機農業的路子走對了。”李鳳蘭信心滿滿。(記者 張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