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皮影戲《鶴與龜》中的“鶴”與“龜”被幕後操控者演繹的活靈活現,現場觀眾連連叫好,孩子們大呼神奇;另一展臺前,剪紙技藝傳承人郭艷萍一把剪刀在紙上“輕舞”,張張手工紙在她的手中被賦予“生命”。這是20日至22日進行的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表演、展示類)與民間絕技、絕活評比活動現場的精彩一幕。助力“東亞文化之都”國際文化交流,40余個哈市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産和民間民俗項目成果在這裡進行了集中展示。
據悉,目前,哈市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161項,國家級6項,代表性傳承人167人。在加快“東亞文化之都”建設進程中,哈爾濱積極推進新形勢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將非遺傳承從“幕後”推向“臺前”,講述城市歷史,提升城市知名度,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持續增強,為非遺保護工作和優秀傳統文化邁向國際化、品牌化、産業化打牢基礎,努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非遺項目參與“東亞文化之都”國際文化交流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産,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富含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城市的名片。記者從哈市文新局獲悉,非遺展演與民間絕技絕活評比活動全面展示了哈市非遺工作在“東亞文化之都”評比中總結出的“非遺傳承有形化、非遺展示載體化、非遺成果品牌化、非遺工作整體化”的特點,以哈市161個非遺項目為基礎,突出貫徹落實“東亞文化之都”國際文化交流,從優選出的40余個項目中評選出“傳統工藝獎、傳承工藝獎、傳薪工藝獎”三類獎項。
據介紹,2013年啟動的“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中日韓領導人機制下創建的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的重要品牌,去年8月,哈爾濱市榮膺2018“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城市。2018年“東亞文化之都·哈爾濱”中國活動年的主題為“冰雪之約,夏都之旅,音樂之城,文化交融”,為期一年的“東亞文化之都·哈爾濱”中國活動年將以三大板塊、二十余大項、百餘小項活動為廣大群眾奉上一場場獨具北國冰城特色的文化藝術盛宴。
非遺技藝傳承迸發新生機
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這個以皮影“起家”的院團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該院副院長王沛告訴記者:“我們劇院是東北三省唯一能夠製作大型皮影戲的院團。龍江皮影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首先在影人雕刻手法和造型設計上就區別於其它地域;其次我們的皮影戲吸收了東北地方戲‘二人轉’和東北大鼓,以及東北民歌和地方小調,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東北皮影戲音樂唱腔。”龍江皮影戲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近些年來,龍江皮影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賦予了傳統皮影新的生命力。《母子情》影人現場繪畫和手寫毛筆字、《龍江韻》影人耍手絹和現場剪紙、《亂點秋香》將皮影與沙畫結合……他們不斷嘗試各種形式的創新,此外,增設新布景,使用新燈光,通過雲燈、雨燈等燈光效果,營造更加逼真的效果,研製新道具改進影人操縱方法,讓影人“活起來”。
方正剪紙是根植于黑土地上富有特色的民間藝術,細膩流暢的剪法,讓作品形神兼備,自然靈動,1993年方正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2008年方正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在這片藝術熱土上,涌現出了眾多的剪紙藝術家,郭艷萍就是其中之一。她從7歲開始剪紙,從剪些花鳥魚蟲等小玩意,到後來的自己創作,郭艷萍擁有了一技之長。2004年,她成立了剪紙培訓中心,面向社會招生,不分年齡、性別,只要是喜愛剪紙藝術,都可以來學習。不止如此,每個週日她都會到周邊村鎮去教授剪紙。“學到手的都是本事,一定要讓剪紙藝術一代代傳下去,不能在我這代失傳,這就是一種責任吧。”郭艷萍自豪地説。郭艷萍的作品中運用的都是傳統剪刀技藝,但作品創意都是根據時下熱門構思出來的,如她所説堅持傳統固然重要,但創新也不能少。現在,有很多從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慕名而來的學生學習剪紙。
將非遺傳承從“幕後”推向“臺前”
據哈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崔明河介紹,在哈市現有的161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國家級6項,包括方正剪紙、龍江皮影戲、麥秸工藝等;省級共有80項;代表性傳承人167人,國家級2人,省級85人。涵蓋了傳統技藝、美術、小吃、醫藥等多個種類,都具有極強的本土地域特色。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哈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仍面臨傳承人才缺失、規模産業化不夠、未能被開發成旅遊紀念品等諸多現實問題。王沛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團裏皮影演員不多,這其中還包括幾名雕刻師,平均年齡在37歲左右,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加入龍江皮影戲。”
他們已經行動起來,王沛説:“我們每年演出場次在50場次左右,除了在本劇院進行表演,我們走進校園、下鄉表演,讓更多的學生和社會了解龍江皮影戲,發展壯大我們的隊伍。”
為了更好地將哈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下去,近年來,哈市文新部門也在積極行動,于2011年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開始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系統管理和挖掘。同時,除了每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進行培訓外,還為其搭建起面向社會的舞臺,把他們從“幕後”推向“臺前”,非遺傳承進校園、進社區,讓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他們和哈爾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崔明河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通過東亞之都文化年活動,在與其他國家交流時,能夠充分展示哈爾濱的傳統地域文化,讓日韓兩國人民更加了解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歷史。(記者 李天池 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