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補辦身份證,我得來回跑兩百多公里,不方便又耽誤事。明明其他地方都能異地辦理了,我們這兒卻不行。現在好了,只要上最近的辦證點就能辦了,連補帶取,不用跑冤枉路了。”前來漠河縣公安局補辦身份證的孫先生這樣向記者説道。
2017年7月1日,公安部在全國全面實施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挂失申報和丟失招領“三項制度”,這是公安機關開展便民服務的重大舉措,但這項惠民的好政策卻在大興安嶺地區遇上了難題。
“身份證異地受理是件利民的好事,但在我們這兒卻因為特殊情況難以落地,這是困擾老百姓的難題,也是我們公安機關要解決的難題。”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公安局戶政支隊支隊長劉佔林説道。
原來,大興安嶺地區雖然有三縣四區和五個林業局,但因歷史上政企合一體制的緣故,在公安機關人口信息管理系統中,大興安嶺地區辦理證件的簽發區劃只有四個。五個林業局的簽發區劃被整合在加格達奇區、呼瑪縣、漠河縣和塔河縣內,而在這四個簽發區劃中,多個林業局與所屬縣區之間位置遙遠,交通不便。這裡的居民外出務工時,雖然戶籍所在地距離自己很遠,卻不能算是“異地”,只能無奈地來回跑上幾百公里,給生活帶來了巨大不便。
“我們就是要通過解決老百姓的難題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工作標準。”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崔希林説。
同一簽發區劃內能不能就近辦理?辦證權限能不能進一步下放?為解決困擾群眾這一難題,行署公安局戶政部門召開了業務研討會,對“全城通辦”這一課題進行了可行性研究。經過論證後得出結論:只要向上級公安機關戶政部門申請政策傾斜及技術支持,並加大對全區戶政民警的業務培訓,把權限梳理好,把數據對接好,把平臺維護好,大興安嶺地區完全可以成為全省政企合一體制下首家開通的“全城通辦”戶政服務平臺。
在行署公安局的溝通和努力下,3月,這項業務如期落地,並在落地的第二天就為轄區居民辦理了身份證補辦業務。“全城通辦”,實現了大興安嶺地區居民在全區範圍內任意身份證受理點均可辦理居民身份證丟失、損壞等情況的補領、換領業務。不僅如此,行署公安局戶政支隊還主動對辦結證件進行二次分撿,讓群眾不必回到戶籍所在地領取,實現了哪辦證哪取證。“全城通辦”業務惠及轄區二十萬居民,讓群眾可以在最近距離辦理戶籍業務,再也不跑冤枉路。
據統計,大興安嶺地區居民每年辦理居民身份證丟失、損壞等情況的補領、換領業務約3000余件,加上為群眾節省的交通費、誤工費等費用,一年可累計為百姓節約辦證成本約60余萬元。
自開展深化作風整頓,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以來,大興安嶺地區公安機關不斷再造工作流程,簡化辦事程式,壓縮審批時限,努力實現“服務受理零推諉、服務方式零距離、服務品質零差錯、服務結果零投訴”的“四零”服務承諾,先後開展了降低落戶門檻、省內戶口遷移“一站式辦理”、開設“綠色通道”等便民服務措施。
過去父母投子女落戶政策,由原來父母雙方滿45周歲調整為不受年齡限制,且不再受是否還有其他子女限制;省內戶口遷移,從過去需要審批表、準遷證、遷移證才能落戶到現在只要到遷入地派出所,民警審核完材料後,即可在遷入地派出所進行網上一站式辦理;在高考、中考、公務員考試等重大報名、考試節點,還將開通便民綠色通道,使考生在5個工作日內拿到居民身份證,辦理臨時居民身份證也可以當日辦理,次日取證。
這些便民舉措讓百姓看到了公安機關的努力和變化,實實在在讓百姓感受到了便利,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記者 劉大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