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大地春意盎然,鄉村振興教育發力。近年來,黑龍江省深化職教改革,優先發展、創新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在總體生源下滑的情況下,全省職業教育逆勢上揚,去年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95.6%,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5.2個百分點,其中高等職業院校累計培養留省落地人才25.09萬人,佔畢業生總數的58%。其中,一批批高技能農業人才正在我省建設國家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及特色農産品優勢區的希望田野上撒播著職教的智慧與力量……
“造血式”教育扶貧
激發貧困家庭自我發展潛能
寒門學子李有香畢業于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當年她經全國統一高考被學院護理專業錄取。學習期間,學院為她開闢綠色通道,幫助她辦理學費緩交、享受國家助學金。李有香畢業後恰逢省鄉鎮衛生院公開招聘醫學畢業生,她憑藉業務精、能力強的優勢,被青岡縣中醫院錄用為急診科護士,這份工作使她的家庭經濟困難問題得以緩解。李有香脫貧不忘回報社會,結婚後,主動響應國家號召,支持愛人遠赴新疆支援醫療建設,為貧困地區脫貧貢獻力量。
黑龍江省始終將職業教育作為“造血式”教育扶貧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通過落實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制度,貧困學生全免學費、提供助學金、獎學金、生活補助等政策,落實職業教育幫扶計劃和職業教育圓夢專項行動。“精準資助”實現了中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學費政策全覆蓋。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享受了免學費政策。
十年間,黑龍江省高職院校發放國家助學金50.63萬人次、11.09億元,資助比例佔在校生的26%;發放國家獎學金0.33萬人、0.27億元;發放勵志獎學金6.35萬人、3.18億元;中職學校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總人數為79.02萬人,資助金額近12.20億元,資助比例佔在校生的26%;享受國家免學費總人數為62.18萬人,資助金額為13.8億元,資助比例佔在校生的90%;實施“精準就業”,使貧困戶子女不僅有業可就,而且持續發展,回饋社會。進行“精準培訓”,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讓貧困農民擁有一技之長,提升貧困家庭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
工學結合、知行合一鑄造工匠型人才
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學校必須走産教融合、工學結合的道路。
近年來,黑龍江省通過校企合作、校校協同、校地共建、場縣共建等形式,形成了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合力。期間,省內各職業院校通過學生專業技能大賽,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向高、精、尖發展,培養工匠型技術技能人才。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傢具設計與製造專業2014級學生徐顏,入學就加入了魯班工匠班,在傳承中國傳統木作技藝的同時,也對中國木作文化産生濃厚興趣。由於他刻苦訓練,掌握了紮實的木工技藝,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木工項目全國選拔賽上成功奪冠,獲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中國大能手榮譽稱號和木工二級技師證,入選國家集訓隊,代表國家參加在芬蘭舉行的世界技能大賽,這是我國第一次派出選手參加該類項目的國際比賽。
近五年,隨著黑龍江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參與度逐年提高,貼近企業工位的實戰成績逐年提升。各類大賽共獲得一等獎18項、二等獎84項、三等獎242項。2013年榮獲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中部地區最佳進步獎。這些從大賽走出的工匠型人才正逐步成為全省不同企業的技術骨幹、技術能手、技術大師。
目前,全省共組建職教集團26個,其中省級職教集團16個,地市職教集團10個,惠及97所中職學校、34所高職院校、21所本科院校、64個政府部門、645家企業、36個行業協會、35家科研機構,基本覆蓋了我省主要産業。
建設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助力打響“糧頭食尾”農字牌
近年來,黑龍江省把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作為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支點,以試驗區建設為重要抓手,系統推進農村職業教育改革。
2012年7月,省政府與教育部簽署了共建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協議,成為全國唯一以農村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為主題的省部共建試驗區。省政府先後印發了《省部共建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黑龍江省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試點縣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相關制度文件。我省將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確定為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黑龍江全面振興發展的重大舉措。
隨後,各試點市、試點縣出臺了百餘個指導性強的地方性政策文件,投入7.2億元,建設試驗區試點市1個,試點縣17個。全省共有15個縣被確定為國家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改革示範縣項目建設單位,其中7個縣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被認定為國家示範縣;打造了16個職教集團,其中涉農省級職教集團6個;建設涉農類中高職國家級示範(骨幹)校7所、省級示範(骨幹)校15所;推進了21所高等院校50個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項目建設;在25個專業實施了中高職貫通培養試點,探索涉農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全省涉農類中高職院校達116所,涉農類專業54個,在校生近5萬人;涉農類職業院校與各市縣、墾區各農牧場、企業、科研院所廣泛合作,建設標準化核心農業科技示範園區34處、科技示範園469處、示範田5287塊。試驗區試點單位與105個農場開展場縣共建,推廣高産栽培模式1032萬畝,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試驗區的建設有力地推進了我省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記者 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