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鶴崗:“大馬力”讓農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
鶴崗日報  2018-07-24 13:48:53

  原標題:“大馬力”讓農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

  “種旱地有播種機,種水田有插秧機,到了秋後還有收割機,咱農民現在種地可省勁兒了!”當聊起改革開放40年來農民在種地上的變化,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團結鎮勤儉村黨支部書記、勤儉現代農機合作社法人代表王沛華甭提有多自豪了。

  王沛華是1971年生人,改革開放那年他才7歲。雖然那陣兒他還未參加勞動,但對當年的農業生産卻也有些印象。他説,在改革開放之前,勤儉村農民種地基本以牛、馬為主,甚至是鋤頭,農民過的那真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如其他村子一樣,勤儉村逐漸也有頭腦靈活的農民先後買回手扶拖拉機耕種土地,後來又換成了小四輪拖拉機。從此,拖拉機的轟鳴聲就代替了歷史上的農業生産的牛耕馬拉階段。

  雖然農民種地用上了手扶拖拉機或者小四輪,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還不高。手扶拖拉機暫且不説,即便是小四輪的動力也才僅有12馬力。經它作業的土地犁地層淺,抗災能力和糧食增産能力有限。但手扶拖拉機和小四輪在農業生産上的應用確實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提高了農業生産率,促進了農業發展,這點毋庸置疑。要説農業機械化程度的大幅提高,那還得從近十幾年説起。

  2010年是勤儉村農民一個值得慶賀的年份。那年9月,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該村把國投600萬元、自籌400萬元購進的國內外大型農機設備迎進村裏,成立了千萬元現代農機合作社。當年秋天,新進大型農機具的威力就讓村民服了氣。往年到上大凍也不見得能忙完的秋收,在十幾臺“大鐵牛”忙活下,僅用半個月便全面告捷。不但省時省力,而且丟粒少,效果好。

  “這‘大馬力’太給力了。以前我家種了12坰玉米,到秋收時得3個壯勞力起早貪黑幹倆月,現在‘這傢夥’一天就能輕鬆全搞定。”嘮起這40年來農業生産上最大的變化,王沛華做了這樣一個比較。

  大機械作業最受農民認可的是作物産量還非常高。對於大機械作業下規模經營的好處,與勤儉村毗鄰的農民李慶超感觸最深:“前幾年和勤儉村的表弟都種玉米,而且地況、品種和肥料也一樣,可秋後一算賬,他每畝産量卻高出我家15%,還是大機械作業好啊!”

  據王沛華介紹,大馬力機車作業全部是深松整地,加上適時早播在高産期,使玉米的出苗率能達95%以上。他清晰地記得2011年的夏季,他們村連續42天無有效降雨,造成沒進行深松整地地塊的玉米長勢普遍不好。由於水分不足,玉米秸稈不但細弱,而且從根部往上半米處均是黃葉,玉米棒兒也小。可經他們合作社機械深松整地地塊的玉米長勢卻很好。由於大農機整地打破了耕地的犁底層,增強了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另外,在深松地塊上種植的作物一般根系發達,可吸收地表下的水分,有抗旱作用。所以不但玉米秸稈無黃葉,而且稈粗、棒大、飽滿。怪不得陪同採訪的鎮技術員深有感觸地説:“同樣是種玉米,僅因耕作方式的不同,每公頃的産量能相差1噸多,真是不可思議呀!”

  大馬力機車作業讓農民看到了機械生産的優勢,紛紛將耕地交給農機合作社代耕,或完全交給合作社經營,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去年,勤儉農機合作社的代耕面積就達1.4萬餘畝。解決了部分村屯土地分散經營、規模小,以及土壤條件差等制約糧食增産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等一系列滯後問題。

  截至目前,全市的現代農機合作社已經發展到了38個。這些農機合作社將分散農戶和零散土地組織起來發展合作化生産,加快了農業經營由小機械生産向大機械作業、小規模生産向大規模經營、粗放生産向集約經營的轉變。在讓農民告別沿襲了幾千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的同時,還促進我市現代農業又向標準化、集約化經營邁出了一大步。發展現代大農業,機械化的應用功不可沒。(記者 耿向文)

編輯: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