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區一路向南進入五常市境內,公路兩側一望無際的綠色令人心曠神怡,連片的稻穗隨著微風搖曳,散發著勃勃生機。越接近市區,路旁的稻米加工廠越多,似乎在提醒人們,這裡是全國聞名的水稻之鄉——五常。
黑土藏富,沃野蘊金。五常水稻種植迄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五常大米”越叫越響,集“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産地證明商標”“中國名牌産品”和“中國馳名商標”多項桂冠于一身。
為了擦亮這張彰顯哈爾濱市農産品綠色生態品質優勢的靚麗名片,改革開放40年來,五常市始終不斷在現代化農業的道路上進行嘗試和探索。
“農旅文”融合發展
社企聯手,抱團兒開啟致富新“錢景”
五常市喬府大院現代水稻産業園區內千畝規模的鴨稻田讓人眼前一亮。青青的田間,一群小鴨子搖搖擺擺,一會兒在稻苗間穿梭,一會兒停下來吃雜草……寧靜的鄉間充滿了盎然生機。
有生機,更有商機。鴨稻田裏的壟距比普通的稻田寬了約手指長的距離,這就意味著産量會少很多。“鴨稻米一畝地的産量是200公斤,你別看産量少,一畝地的毛利卻是普通稻米的10多倍。2018年的1000畝鴨稻米,一個多月前,就已經通過淘寶和網上眾籌平臺等以最低49元每公斤的價格訂購一空,農戶每畝地最少多賺500元以上。”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向文秀表示。
農戶錢包的薄厚,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農業合作化模式成功最好的證明。
時間回到2012年,當年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注資的五常市金福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種植高品質的五常大米。公司以高於市場價格的標準給農民分紅,保證了農民的基本收益。以統購統銷的形式進行生産銷售,全程由合作社負責。農民入社自願,退社自由,並且在年終享有二次分紅。
“合作社成立前,那時種得最好的大米最高才賣10元每公斤,而且由於市場的認知度不高,很多都賣不出去。而合作社成立第二年,入社農戶的大米售價就提高到49元每公斤。”向文秀回憶,合作社成立後收效立竿見影。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不僅解決了合作社面臨的資金和銷售難題,還實現了社企聯手、優勢互補,同時帶領農戶依託技術創新調整種植結構,實現了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這只是一個開始,隨後合作社依託自身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把經營領域從單一的水稻生産逐步向發展生態農業、休閒旅遊産業拓展。從2014年起,合作社投資興建了“五常市稻花香生態體驗區”,在完成田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規劃建設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景觀景點,完善了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設施,初步打造成了集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推廣、稻米文化展示、品牌宣傳推介、休閒採摘遊、田間風光體驗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旅遊新亮點。
“互聯網+農業”2.0版
幕後推手,助力五常大米威風“走四方”
“發展生態農業,是趨勢、是未來,想知道五常大米為何能全國叫響,還要去五常大米種植的‘大腦’去看看。”
一餐五常米,渾忘酒肉香。同樣種大米,為啥五常大米更好吃?
五常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宋德旭表示,五常大米好吃,是不可複製的,因為五常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4.24%,生育期長達3500小時,充沛的日照超過2600小時,天然的牤牛河水節流澆灌,三面環山氣溫高、濕度大、晝夜溫差大,這才孕育出了顆粒飽滿的五常大米。
“然而,五常大米香飄全國餐桌,除了山水賦予的天生麗質,後天養成至關重要。”宋德旭話鋒一轉。
在中心智慧農業監控室內,寬大的顯示屏上一片片稻田裏的水位、含氧量、水溫等指數一目了然。輕點滑鼠,五常全市24個鄉鎮163個監測點位的210.7萬畝稻田實景一覽無余……“這裡可以實現對五常大米生産全程監控、田間管理的遠程控制、農業技術遠程服務及五常大米全程溯源防偽。”宋德旭告訴記者,“互聯網+農業”工程的應用,才是締造五常大米品牌傳奇的幕後推手。
“互聯網+”聽起來抽象,但帶來的是水稻種植産業鏈條的巨大變革。
説變革,最有發言權的是農戶。
“上個月,苗床得病了,我用手機發照片和語音給農技專家,等了10分鐘,在線的農技專家就確定是青枯病,並馬上指導我用藥,第三天病情就控制住了,要不今年可毀了。”衛國鄉村民李學軍説。
“在手機上就可以預約各種農機,就跟你們城裏人都用的叫車APP一樣,老省心了。”杜家鎮農戶薛強説。
目前在五常,2.5萬戶種植戶掏出手機,通過APP就能輕鬆連結五常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享受農機“叫車服務”、農技師在線問診等服務。(記者 郝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