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田裏“復活”了遠古生物
黑龍江日報  2018-08-08 13:41:44

“你們幫我看看,這玩意兒是什麼東西?”“我們也不知道叫啥名呀!前些年好像見過,不過數量不是太多。”“對,今年特別多,也不知道這個小東西對水稻有沒有傷害?”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二九一農業分公司水稻種植戶姜光偉,在自家的水稻田旁和其他農戶們議論著。

  近日,姜光偉閒來無事,到地裏觀察苗情時,突然發現自家的水稻田有一個池子出現了一群長著三隻眼睛的“怪物”。這種“怪物”似魚非魚、似蝦非蝦,長得像蝌蚪,遊起來像魚,還長著蝦的尾巴。這些“怪物”究竟是什麼?打哪兒來的?會不會影響水稻的生長?

  姜光偉擔心會對他的水稻田造成影響,於是第一時間拍了照片發到了分公司農業生産部,讓農業技術人員幫忙把這些“怪物”除掉。沒想到,反饋結果卻讓他大跌眼鏡。

  “不用擔心,經過網上查詢和比對,能夠確定這種水生的生物是鱟蟲,很古老的物種,它對水稻生産無害,屬於有益的一種生物。二九一農業分公司農業生産部副部長陳國建給了姜光偉一個肯定的答覆。

  據資料記載,這個“怪物”叫鱟蟲,最早出現在距今2億年前,比恐龍還要久遠,可以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活化石”。雖然成蟲存活期只有90天,但它的卵卻有極強的生命力,當環境惡化時,鱟蟲産下的卵就進入滯育期,停止孵化,時間最長可達25年。

  但為什麼姜光偉家就這一個水池的數量特別多,而別的水池裏只有零星的幾隻?在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了解到:鱟蟲的出現和這個養鴨稻池子的農藥含量的減少和水質變好有關係,它對水質要求很嚴格,一旦有污染這種生物無法存活。

  趙教授還介紹,鱟蟲主要吃有機體的碎屑,或者捕捉小的水生物和它們的幼蟲。因為姜光偉家的這個池子去年是鴨稻共作示範地塊,所以有機質碎屑比較多,為鱟蟲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趙教授通過電話告訴姜光偉,“保存這種生物挺好的,別用化學農藥什麼的,一定要保護這種水質,保持水質乾淨,按照有機農業生産的標準來種植,鱟蟲就會長期生存在這裡,對農田大有益處”。

  姜光偉滿心歡喜地説:“這下我知道了,沒想到這玩意兒還是個好東西,對水稻還有很大的好處,以後肯定把這個小東西好好保護起來。”(記者 吳樹江)

編輯:呂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