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方正:美麗鄉村沐新風 “德禮之家”成地標
這兩年,哈爾濱市方正縣方正鎮建國村的村民們不約而同喜歡上了ー個地方。在那裏,他們舉辦婚禮喜宴,唱起嘹亮村歌,還自娛自樂搞起才藝秀。在那裏,村民們接受理論政策宣講、鄉風文明弘揚、文明禮儀教化、文化知識傳授,不斷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8月2日,“聚文明力量 促鄉村振興”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主題採訪團走進建國村時,村民們挂在嘴邊的一句順口溜,給一行人留下深刻印象:“德禮之家聚人心,議事不再蹲墻根”。
“徳禮之家”是建國村開展徳禮活動的場所,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在樓房門前,記者看到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字被噴繪在墻上。沿著樓梯上至二樓,好人好事表彰板映入眼簾,評選好鄰居、好家庭、好少年、好媳婦帶頭人的事跡都展現於此。走進設有喜宴中心的禮堂,墻上挂著通俗易懂、簡便易行的村規民約、家風家訓,而這些傳遞著傳統習俗的文字,讓原本簡樸的禮堂多了些文化的底蘊。
在村裏採訪,一些村幹部感嘆地對記者説,以前村民農閒時總是無所事事。自從有了“德禮之家”,村裏定期有培訓,搞活動。聽聽講座、跳跳舞、吹拉彈唱成了許多村民愛做的事。
據了解,在方正縣農村,有許多這樣的“德禮之家”,正成為當地百姓提升思想道德水準和提高生産生活技能的溫暖殿堂。
正值夏末農閒時,東蓮花屯村民趙成並沒閒著。天剛亮,他騎著電動車,開去3公里以外的方正縣城的早市去賣菜,早上8點,回到家裏盤點早市上的收益,心裏樂滋滋的。他覺得自己的農閒時間沒有虛度。
“怎麼能‘閒’得住呢。環境變好了,生活變富了,咱的思想也得跟得上新時代啊!”説話的趙成,言語中不時蹦出“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很多當下流行的詞。
可在以前,一到農閒,趙成就慌得難受,不知道幹點啥。轉變源於“德禮之家”的道德講堂。一次講座,老師説到“農民在農忙時真的很辛苦,但你們想過沒有,農閒時候也可以有作為啊!有時候眼界和思維限制了大家的發揮,農閒時間也有謀生之道,可以多學幾門手藝,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生意……”這種講座趙成以前很少聽,連續聽了幾次後,很受用,他覺得自己的思想在慢慢發生變化。
早市上,趙成賣的蔬菜品種很受歡迎,一直保持不錯的銷量。村上的街坊總問他有啥秘訣,他就一句話,“去咱村的‘德禮之家’聽聽講座,啥秘訣都掌握了。”
在“德禮之家”,傳授孝道文化內涵和經典故事的講座頗受村民喜愛,每每遇到這類講座,講堂上都坐滿了前來聽課的村民,有些來晚的村民只能坐在過道聽。趙成很感慨,“現在真應該給農村的年輕人講講啥叫孝順,村裏很多年輕人在外打工都不知道常回家看看父母。”所以,每次聽講後,他都要給在外打工的兒子打個電話,把自己的感受向兒子吐露一番,兒子笑道,“爸,你現在説道理一套套的。”
再過不久,老趙的兒子要結婚了,他的心願是跟上移風易俗新風尚的節奏,為兒子辦一場既省錢又省事,還“有面子”的婚宴。老趙説,“以前辦個席,在飯店,一桌飯菜大約500元左右,都比著來,不整個大點的排場都挂不住臉,沒錢也得擠出錢來。而在‘德禮之家’一桌飯菜也就200元,統一標準,而且主持和音響設備啥都齊全,再不用攀比,也不累心。”説話間,老趙一拍大腿,“哎呀,我得趕緊找村裏的文明理事會商量辦席的事兒,趕上結婚旺季,在‘德禮之家’辦席得預約排隊呢。”
如今的方正縣,“德禮之家”已成為一些村莊的文化地標,承載著培育鄉村文明的時代使命。
“我們搭建了固定舞臺,還特地加裝了鎂光燈、投影儀、環繞音響,大家搞起文化活動來也更帶勁了。這些設備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這裡一定是農村裏最具人氣的地方。”方正鎮黨委書記高守星對“德禮之家”的建設傾注了不少心血。
一場場文化活動的開展,激發出農民最淳樸的文藝氣質,歌曲比賽、舞蹈比賽讓村裏的文化味越來越濃了。“三句半”、小品、快板……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鄉土文藝形式不斷呈現,也始終貼近村民們的生活和情感,“講道理”變成了“講故事”,“大主題”卻用“小切口”,大白話裏的大道理一下子蹦到了百姓的心坎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春風化雨般落入百姓心田。經常還會有村民主動來問高書記:“下次活動啥時候安排?”
對於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方正縣委書記董文琴談到,“我們絕不是心血來潮搭‘花架子’,搞形象工程,而是將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堅持常抓不懈。我們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道德建設為引領,促進‘德禮滿方正’活動向縱深推廣。”
作為全國美麗鄉村及精神文明建設試點縣的方正縣,以“德禮之家”建設為載體,不斷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形式和內容,使之吸引力和凝聚力日見增強,讓村民在“身有所棲”的同時“心有所寄”。在這一精神家園裏,人們自覺以道德模範、德高望重的村幹部、“最美”人物等身邊人為學習榜樣,以孝為先、鄰裡互助、家庭和睦、村民和諧、禮尚往來的良好風尚為行動指引。(記者 孫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