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鄉村青年巧手“繪”出糧食畫
哈爾濱日報  2018-08-13 16:28:02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糧食畫

  在桌前一趴就是大半天,手裏還緊忙活,將一粒粒大米、豆子粘來粘去,在外人眼裏,方正縣天門鄉四合村的李亮,純粹是在瞎折騰。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李亮真的折騰出了名堂,他一步步地將糧食畫做成了村裏的特色産業,成為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的遠近聞名的糧畫藝人。

  青年突發奇想用糧食作畫

  今年36歲的李亮,曾在縣城裏一家美術學校學習過,就業經驗很豐富,在縣城裏做過廣告設計、搞過電氣焊、當過保安,結婚後回到村裏種地、跑出租……父母常對他發牢騷:“哎,花錢供你上學也沒啥用。”

  看到村裏的大米、黃豆等産品賣得很好,學美術出身的李亮琢磨著搞一個特色産品。

  2008年,他突發奇想,是不是可以用農村最常見的大米、小米、黑豆、紅豆來作畫。借著奧運會,他用糧食粒粘了一幅福娃的作品。事實證明,他當時的畫還真是不行。沒過幾天,粘的糧食粒便開始發黴脫落。

  要想解決問題,首先得找到合適的粘膠。李亮先後從市場上買了40多種膠進行試驗。為了做試驗,他在家一貓就是一個禮拜,一直鼓搗他的糧食畫。

  作為家裏的壯勞力,他的“不務正業”讓家人很不理解,幾致“眾叛親離”。“吃包1.5元的速食麵,家人都看你不對勁,那眼神讓你吃不下去。”李亮説。

  “迷途”青年竟開始招工了

  經過反復試驗,李亮終於解決了糧食畫發黴脫落的問題。同時,他還常騎著三輪車拉著他的畫到縣城滿大街轉悠,看有沒有人買他的畫。2010年底,他在大街上偶遇一個正好要去串門的朋友,對方以260元的價格買了他一幅畫。差不多兩年的時間裏,他只賣出了這一幅畫。

  “媳婦,我的畫賣出去了。”回家後,他興高采烈。“一年多就賣一幅畫,掙260元?”愛人把他當笑話,家裏人幾乎每天都在反對。

  2011年9月,方正縣搞一個畫展,李亮找到負責人,要求展示一下自己的糧食畫。

  “那時我已幾近絕望,答應家人,再給我一天展示時間,如果這次展會上再沒有人買我的畫,我就真的不幹了,第二天就去老老實實種地。”李亮説。

  蒼天不負有心人。當天就有人定了8幅畫。看到有人買畫,李亮的家人開始鬆口了。此後,經常有客戶到家裏來要畫。自己幹著慢,他開始以計件工資的形式讓四五個鄰居婦女一起做,後來增加到十來人。父母也主動騰出自己住的房子,讓兒子做糧食畫。

  “不務正業的小子竟然開始招工了。”在居住的小村,李亮的事成了爆炸性新聞,不少人都到他家裏看熱鬧。

  立志打造糧畫特色村莊

  而更熱鬧的事還在後面。隨著糧食畫越做越大,李亮搬到縣城繼續發展。後來,要貨的越來越多,他又註冊了自己的糧食畫創作公司。

  2014年,李亮響應方正縣建設美麗鄉村的號召,將企業搬回到了家鄉天門鄉四合村,從那時起,他也有了一個夢想——將這個村子打造成為糧畫特色村莊。經過4年多發展,如今,李亮已建了佔地10畝的糧食畫生産展示基地,年銷售收入達到百萬元。

  四合村及周邊村80多名村民為李亮的企業做糧畫,他們多數都是經過培訓後居家製作。不少人表示,每月輕輕鬆鬆掙錢,還能照顧老人、看孩子,比出去打工強多了。

  充滿鄉村風情的糧畫村莊也吸引來了遊客。不少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來了,他們通過搞糧畫加工體驗或開農家樂、賣小吃,實現了脫貧致富。

  這些都離不開李亮開發糧食畫的帶動,他用自己的堅守和執著,演繹了一個“迷途”青年的“逆襲”之路。(記者 郝欣)

編輯:呂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