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航天器每一模組自帶“備胎”能自我修復延長使用壽命
日前,2018國際大學生航天器創新設計大賽總決賽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舉行。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獲得了本次大賽的一等獎。
這項大賽由中國宇航學會、中俄工科大學聯盟(阿斯圖)、哈爾濱工業大學、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聯合主辦,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共收到全球100多支隊伍的作品,最終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等國家32所高校及科研單位、47支隊伍入圍最終總決賽。
大賽要求學生們圍繞科技最新進展和未來航天領域發展趨勢,針對航天器相關領域進行創新,特別鼓勵參賽者大膽設想可能對未來航天技術發展産生影響的創新性理念。
此次獲得大賽一等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團隊打造了一個可以“無限”延長航天器使用壽命的“細胞星”系統。眾所週知,航天器的部件都有使用壽命,完成任務後一些結構會因無法更換而暫停工作,航天器就無法繼續在軌使用,壽命也因此終結。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細胞星”具備自我修復功能。團隊成員航天學院研一學生趙勇超介紹説,之所以叫“細胞星”,源於平臺分為很多模組,每一模組都有“備胎”,如果現役模組出現故障了,團隊會在地面上通過人工智能軟體得到相關的預警信息,然後通過遠程操控,“細胞星”自動完成“換胎”工作,“就像細胞再生一樣”,可以大大延長航天器在軌服役時間。
大賽組委會副主席、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副院長張立憲介紹,航天器是執行探索、開發、利用太空和天體等特定任務的各類飛行器。它集成了機械、通信、電子、控制、材料等多個學科,是諸多學科高新技術的集成與最佳體現。尤其是近年來,微小型航天器技術的發展已成為推動概念與技術重大創新以及探索航天領域轉型發展的前沿陣地,眾多科研機構及高校的參與,豐富了航天系統的産品體系,也提升了航天器的創新水準;同時,商業航天的不斷發展以及深入應用,促使航天器逐漸從傳統的服務國防、探索太空,開始轉變為服務人類、推動經濟發展,也使得航天器的應用模式不斷創新,拓展了航天器的應用範圍。(記者 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