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麗鄉村入畫來
盛夏時節,炎熱難耐。84歲的王雲龍首先想到的是到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平陽鎮河南村去消暑。小時候他就在河南村對岸的河北村居住,經常和小夥伴們到河南村去玩耍。這個具有朝鮮族特色的鄰村對他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一些與他一樣擁有美好記憶的人,如今也紛至遝來。
走進河南村,猶如置身畫卷中,稻浪滾滾,鮮花盛開,綠樹成行……而讓這個近百年古老村莊依舊擁有青春美麗和風韻身姿的人,就是河南村黨支部書記崔太峰。
崔太峰在河南村出生長大,他深深愛著生他養他的家園,兢兢業業當了村委會主任和黨支部書記19年,五十多歲的他,心想該歇歇了。2015年,村委會主任改選時,他央求鄉親們不要再選他了。可選票一齣來,他還是滿票當選。村民看著他那張苦笑的臉,指著他説:“你不想當沒門,我們就認準你了。”鄉親們的信任和擁戴,讓崔太峰不得不繼續幹下去。
妻子曾勸他到韓國打工,每月至少能賺個幾萬塊,比當“村官”強多了,費心、費力又不討好。崔太峰也曾琢磨過:現在想幹點事有多難,撂挑子吧!我是一名共産黨員,困難時刻不能當逃兵。
河南村1929年建村,最多時達500多戶,現在只剩下30來戶,而且老人佔了一大半。如果誰也不去經營,這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鮮族村就自生自滅了。崔太峰不僅沒有放棄,而且還要大幹一場。他發動村民、爭取資金投入100多萬元,其中自己墊付20多萬元,把兒子到韓國打工郵來的錢和幾年的積蓄全部拿出來用於新農村建設。同時,拓展綠色水稻種植,建造民族特色房屋,開發農家旅遊項目,把一個即將消失的村莊打造成為遊人嚮往、故人回歸、稻穀飄香、欣欣向榮的新村。
綠油油的水稻田裏,一群群鴨子肆意暢遊;在另一片水稻田裏,不少河蟹爭先覓食,甚是誘人。這是崔太峰開發的150畝“鴨稻”和“蟹稻”。“這種水稻打出來的米香著呢。”崔太峰介紹。水稻還沒成熟,訂單就已滿滿。他還建造了朝鮮族特色房屋,並配套建起水車、灌渠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設施。
許多遊人,尤其是女遊客,特別喜歡穿著朝鮮族服裝照相。崔太峰就讓兒子從韓國買回來,滿足遊人的願望,留下美好的回憶。他們還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打糕、米酒、辣菜、南瓜飯、茄子飯等,還有特色燒烤,江米雞等,遊人們讚不絕口,流連忘返。王雲龍在雞東縣裏工作,退休後年年和家人、老友來這裡釣魚、聚餐、觀光。他感慨道:“這個村對我來説太熟悉了。一條小河隔著兩個村,我經常到這裡玩,吃朝鮮族村民做的打糕、辣菜。如今在這裡又嘗到了往日的味道。但飲食比過去更豐富了。”
為恢復朝鮮族村的本來面貌,河南村還建起特色小屋,已售出20座,大多賣給從韓國打工回來的朝鮮族村民,金銀天就是其中一個購買者。他曾到韓國打工,如今歲數大了幹不動了,想落葉歸根回來養老。原以為村子早沒了,沒想到如今建設得比過去更好,於是他買下村裏新建的新屋,安心愉快地住在家鄉。一位來自溫州的經營者要花高價買下剩餘的新屋,價格是村裏定價的幾倍,可是崔太峰婉言拒絕了。他説:“我們要恢復朝鮮族村的本來面目,把它建設成既有傳統特色又有現代氣息的朝鮮族村。”
下一步,崔太峰打算蓋一所老年公寓,建一座民族村博物館,把河南村打造成名副其實的具有朝鮮族特色的美麗鄉村。“明年你們再來看吧,會比今年更好。河南村的明天會更美!”崔太峰對未來充滿信心。(記者 滕忠順 吳全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