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龍江文博會”B館的敞開式展區,以竹簾、屏風為圍墻,色調古樸典雅,在展會上可謂獨樹一幟。向外延伸的舞臺,用古琴做墻幕,茶臺、蒲團、流水,整體風格古韻流香,傳統與時尚相映成輝。
未入展區,先聞琴音。《梅花三弄》《流水》《良宵引》……黑龍江日報德韻古琴文化研究院院長、廣陵琴派第十二代古琴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古琴製作傳承人張金橋攜弟子學員現場彈奏古琴名曲,引來不少展會上的“知音”。見到展區內展銷的半手工半機械製作的“老杉木琴”以及張金橋的手工親斫琴,不少人聽音識琴,紛紛上前詢價。
觀眾韓女士説:“我和朋友剛剛報名了哈爾濱市老年大學的古琴班,這次來文博會是幫朋友選張古琴,剛剛聽到古琴演奏一下就被吸引住了。這個展區風格與眾不同,更難得的是,現場還有古琴演奏、琴簫展銷,平時很難能遇到這樣的機會。”當得知展區還將開展古琴公開課、塤簫技法講授、張金橋親斫琴品鑒會、古琴名曲賞析等豐富多彩的古琴文化活動時,韓女士連忙向工作人員詢問具體時間,希望不要錯過。
連續上演多場的《夢回大唐》《江南傘舞》走秀帶觀眾一起“穿越”,回味古時的唯美華服,一瞥江南風情,觀眾紛紛拍照發起“朋友圈”。在未來幾天,展區還將有太極、武術、走秀等多場精彩表演陸續登場,茶道、插花、香道及手工制塤等也在等著觀眾來近距離感受“接地氣兒”的傳統文化。
古琴與報紙碰撞出火花,開館不久,速報島就迅速凝聚起人氣。哈爾濱市民范興義拿來四張剛剛在展會上拍攝的照片,等待著他的文博會專屬報紙“出爐”,僅僅幾分鐘時間後,他拍攝的展會照片就上了報紙的“頭版頭條”,報紙以古琴琴譜為底紋頗為別致,范興義愛不釋手。“速報這種形式十分新穎,我今天做了四張展會的照片,打算把它們收藏起來,年輕人也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做成速報,很多年之後拿出來看,會發現很有紀念意義。”范興義説。
有紀念意義的還有“字成一派”島,一塊塊“鉛字”鍍以金色後盛裝在小玻璃瓶中,化身文創産品,賦予新的活力,充滿年代印記的“鑄字機”也被搬到展區現場,“老物件”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新玩意”。一位男士在“字成一派”島駐足多時,他感嘆,“沒想到鉛字塊還能以這種方式回到生活中。”
旁邊的黑龍江日報美術館島,帶書畫愛好者穿梭書畫的“虛實空間”。出自省內外知名書畫家的30幅黑龍江日報美術館館藏精品書畫,通過電子螢幕滾動播放展銷,國畫、水彩畫、油畫、版畫、書法等皆有。同時,現場邀請到四位藝術家揮毫潑墨,大批書畫愛好者圍觀欣賞。此外,“伴手禮——俄貨美食”島展銷的俄羅斯美食籃式禮盒,還有《老年日報》産品島展銷的《老年日報》“定製版”眼鏡、護眼貼、天然蜂蜜等也受到參展賓客的歡迎。(記者 董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