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劇團唱響新生活
佳木斯日報  2018-09-04 14:10:56

  還沒走進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駝腰子鎮愚公村,遠遠地就傳來了熱鬧的鑼鼓聲。沒有專業設備,也沒有華麗的服裝,演員都是當地村裏人。臺上悠揚的唱腔不時引起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鏗鏘的鑼鼓聲和人們的歡笑聲,盪漾在整個山村。

  眼下正是農閒時節,村裏文化廣場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臺上演出的就是我們村的小劇團,農閒時、過節時,小劇團每天晚上都來文化大院練習節目,我們也都過來看。”村民孫景燕説。

  原來,村裏的這個文藝小劇團目前有演員30人,都是愚公村的村民,他們白天做自己的事兒,有的種地,有的在附近企業打工。但是到了晚上,卸下白天一天的疲憊,這30名村民就聚到一起進行節目編排。別看劇團小,但成員分工很細,表演唱、快板、配樂、編作品都有各自的擅長。

  臺上的節目都具有很濃郁的時代氣息,其實這些節目都是這裡的農民自己創作的,64歲的楊德深老人就是主創人員之一。楊德深文化水準雖然不高,可自幼喜歡文學,寫一些詩句什麼的。“一開始就是幾個喜歡文藝的人湊到一起表演唱,我是唯一的男同志。”楊德深對記者説,他也是因為個人喜好,退休後,自己一有空閒就作詞編曲,沒有樂器音響,就口傳口的教大夥學習,但當時還沒有組成劇團,還是後來米鳳寶的加入,劇團才算正式成立起來。

  “剛開始組建時,條件特別艱苦,不僅沒有樂器,排練場所條件也很簡陋。那時候時興影碟機,我們就自掏腰包刻碟,楊大哥又把家裏的影碟機拿到排練的地方放給大家聽,再慢慢教大家唱。”米鳳寶説道。

  以前農閒一過,村民們都無事可幹,經常在一塊打麻將、耍錢。自從成立了小劇團,在農閒或重大節日為老鄉們演出,吸引了不少村民們加入其中,或是表演或是觀看。村委會看到小劇團漸成氣候,也開始努力扶持這個微弱的“業餘文藝小團隊”,提供設備場地。

  小劇團創編的節目幾乎都來自於農民的生活,有描寫鄉村新貌的《十讚樺南》,還有歌頌國家歌頌黨的《十九大精神譜新章》,抒發內心情感的《山村新貌》,寫的都是身邊事,唱詞裏提到的每個地方,鄉親們都知道是哪兒。形式上也很接地氣,有快板、表演唱、三句半等。每次演出,幾乎都是座無虛席,鄉親們覺得“比電視好看”,因為演員都認識,説的事都知道,特別親切。

  由於每天晚上排練不間斷,村文化大院裏總是擠滿了人。有時人們不看節目,也會在節目的“伴奏”下尋找自己的愛好。漸漸地,下棋、跳健身操等新的文化團體也出現在了小村的文化大院裏。

  幹了一天的活兒,晚上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一些人去看表演,婦女們愛跳健身操,年輕人聚在一起唱歌。村民們相互之間的交流多了,關係也比從前融洽了不少。

  村民孫靜説:“農閒的時候組織起這個小劇團,我感覺有事幹了,平時大家一起排練,傍晚一起表演,比打麻將要強得多,我們現在都挺開心的,而且身體也比以前好多了。”

  村黨支部書記李美也是小劇團的業餘作者,幫他們寫點詩歌、快板,自編自導的《六十個點》節目多次登上省、市、縣的舞臺,在參加東北三省文藝調演時獲集體表演二等獎、創作一等獎的榮譽。

  對於小劇團的存在,李美由衷點讚。她説:“自從有了小劇團,村裏打麻將的少了,熱心公益的多了。無論是清理村裏的垃圾還是掃雪開路,小劇團總是一馬當先。而且小劇團的成立,不僅豐富了當地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同時也極大促進了農村的和諧與穩定,現在村裏打架鬥毆、賭博耍錢的沒有了,小劇團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李美表示,在村裏做了這麼多年村支書,感覺老百姓自己選擇的文化活動有一種特殊的魔力。文藝要是能佔領一個村,活躍人們的思想,村子就能“活”起來。

  如今,愚公村已建設成為村民富、村風新、生活繁榮、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經濟穩步發展的新農村。(記者 譚琦 商松林)

編輯:呂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