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假期將至,全國已有157個景區出臺了門票降價或免費開放措施,而在“十一”黃金周前,還有157個景區將出臺措施降低門票價格或免費開放。
網民期待景區門票更多地擠出“水分”。旅遊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但文化才是旅遊的附加值,旅遊景區不宜過度依賴門票收益,而應該充分挖掘文化創新,推動旅遊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降低門票價格最根本的目的是讓老百姓玩得起,可以進一步擴大市場消費的基礎,這是我們根本的出發點。但消費基礎門票價格的下降,不能夠以犧牲消費品質為代價,特別是不能夠以服務要素的短缺為代價,這就要求我們擴大公共投入來保證國民的旅遊權利,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目標。
網民“自遊拍客”説,門票價格“做減法”,旅遊活力“做加法”,甚至可望“做乘法”。這一次,重點國有景區帶了一個好頭。在旅遊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有可能衍生更多景區門票的“降價潮”,形成國有景區與非國有景區間的“正和博弈”,而降價的紅利將直接讓旅客分享。
網民指出,旅遊景區過度依賴門票經濟的現象,已經成為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絆腳石”。無論是從促進消費者的消費意願來説,還是從景區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門票經濟都在起著負面作用。
“希望各大景區以此次降價為契機,讓景區門票價格走進下降通道,敞開大門,以滿足更多人的旅遊需求;另一方面做好做足文化與旅遊融合的大文章。”網民“自遊拍客”説。
不過,也有網民對景區的運營壓力錶達了擔憂。網民“王興斌”認為,“這次門票降價對景區來講肯定是個壓力,但是反過來這種壓力也是一種倒逼機制,就是景區不要太指望門票,而要開闢其他的經營項目,這就看景區掌門人的眼光。”
網民“胡印斌”説,以往粗放的“門票經濟”已經不再適應現代旅遊的需求,要為遊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産品,滿足遊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如此,一定會在擠出景區門票水分的同時,給民眾更好的消費體驗。(記者 曾德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