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木斯鄉村振興好風景
黑龍江日報  2018-09-18 11:16:58

佳木斯鄉村振興好風景

  從“老三樣”到“新花樣”

  幾十年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長安村地裏的“老三樣”從沒變過,收入也十分有限,直到2003年,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曹麗君在全村發起種植木耳項目,每人每年差不多能增收3000元,村裏人的思想開始轉變了。

  日曆翻到2010年,長安村的新任黨支部書記高海燕開始帶著村民種植經濟作物,茭瓜、美葵、紅小豆、紫蘇,所有産品都和企業簽訂訂單。如今,長安村角瓜、高粱、紅小豆成了田裏的“新三樣”,合作社註冊品牌,網店線上銷售,長安村的農産品開始邁向全國。

  時空轉換,季節更替,不變的黑土生出一派生機,變化的是觀念、技術和需求。以長安村為縮影,佳木斯農業富民的目標日漸清晰。

  從數量型、粗放型的“吃飯農業”向品質型、效益型“品牌農業”轉變等諸多問題,最終落腳點都是要放在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上。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快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大力推進優質農産品品牌化,佳木斯的腳步正在日益加快。

  在全市1683萬畝耕地中,水稻生産面積達到600多萬畝,預計2020年水稻種植面積將達到800萬畝,是當之無愧的全國水稻主産區,“中國東北大米之鄉”名聲遠揚。水稻生産科技和機械裝備全國領先,大型水田農機合作社發展到37個,水稻插秧機保有量已達到3.05萬台,水稻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6.17%。

  2017年,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潘國君團隊完成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産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創新成果首次創建了“一早三抗”寒地早粳稻株型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為寒地早粳稻育種開闢了一條新途徑。龍粳31連續5年為我國第一大水稻品種,年最大種植面積1692.34萬畝,創我國粳稻年種植面積的歷史紀錄。該項成果累計推廣面積1.37億畝,新增利潤193.44億元。

  同鑄一張牌從“弱小散”到“強聯合”

  給水稻“喂”益生菌,樺川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有機水稻“生來”嬌貴,也正是浸種、苗床全過程的無農藥化肥,以高新科技益生菌技術培養替代傳統種植法長出高身價的有機生態米。“一斤普通大米的價格在3元左右,功能性大米則高達28元。”合作社理事長付延飛介紹説。

  浪漫音樂會、田園小火車、創意稻田畫……富錦“稻海田園”綜合體向世界訴説一個由“農”開始的浪漫神話。“稻海田園”綜合體在全省率先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和農事體驗為一體的全新模式,一産綠色水稻種植業、二産優質稻米加工業、三産稻田文化旅遊業有效融合,釋放出倍增效應,農業每向前一步,農民臉上就增一分笑容。

  從樺川到富錦,從全國第一個集體農莊到百公里綠色生態稻米長廊,從“原字號”到一張“白金名片”,佳木斯的這粒“稻”有生命力、有態度、可持續。

  放眼全市,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佳木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載體。全市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7935個,流轉土地面積515萬畝。

  初步統計,近幾年近百家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2013年,佳木斯市政府引進大連金瑪集團進入農業領域,開啟“公司+協會+農戶”“公司+協會+合作社+農戶”的新模式,與農民簽訂種植合同超過5萬畝;2015年,佳木斯香蘭米業與江蘇維維集團實現了生産市場與銷售市場的強聯合,以平均價高於市場價10%~20%,與合作社簽定合同促農增收。2016年底在廈門舉行的大米評比中,産自該企業的佳木斯大米被評為“米王”。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摸索,各方力量握指成拳、抱團取暖,佳木斯市走出了“政府搭臺、協會唱戲、企業參與、媒體推動”這種可複製能推廣的行銷新模式。“佳木斯大米”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企業、合作社借助哈洽會、博覽會、農企對接、年貨大集等平臺將佳木斯大米引入瀋陽、大連、鞍山、北京、福建、杭州、廣東等市場,叫響全國,香飄四方。

  同建一個“村”從“好生態”到“好風景”

  湯原縣湯原鎮北靠山村是國家一類革命老區,在這裡發生的抬車送糧、夜襲湯原的系列抗聯故事家喻戶曉。全省首家村級歷史紀念館、1200米的紅色浮雕墻、抗聯精神紀念雕塑讓紅色文化在與旅遊的融合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北靠山村火了!每天大車小輛拉著遊客進村,村黨支部書記裴志偉應接不暇。

  同樣的情景在同江市一樣上演,因為總書記的到來,八岔村也火了,兩年來,這裡組建了合作社,搞特色漁業養殖,發展了特色農業種植,引進黑玉米、黑土豆、山藥等新品種,合作社的社員提前走在小康路上。初步統計,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到美麗鄉村方面的建設資金超過40億元,共在570個村開展了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的美麗鄉村建設,佳木斯正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道路上闊步前行!(王冬 記者 劉億服

編輯:呂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