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圖書館”做出大文章
在全黑龍江省率先實現區校圖書館共建共享;打造15分鐘文化生活圈將圖書館建進社區;聯通省市圖書館實現網上數字資源共享……為破除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年初以來,哈南學習和複製深圳羅湖區經驗,以問題、需求為導向,打破資源壁壘,推動構建哈南“1+ 2+3+n”的多層級互聯互通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益·圖書館,讓讀者在全區範圍內一卡通用,圖書文獻實現通借通還。如今,作為哈南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果之一,益·圖書館的投用讓更多的居民走進圖書館,愛上閱讀。
區校圖書館共建共享
“黑龍江東方學院圖書館新館總建築面積30980平方米,藏書容量約124萬冊,共設有2450個座位;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新館是目前黑龍江省高校中唯一全館採用智慧化管理系統的圖書館,建築面積為14863.51平方米,藏書容量約66萬餘冊,共設有1200個座位。經過平房區與兩所學校的積極溝通協商,如今我們已先後簽定區校圖書館共建共享協議,辦理一卡通的市民可以走進大學校園去感受校園的書香氣息。”平房區圖書館館長王銳興奮地説。
據平房區委宣傳部長白文麗介紹,長期以來哈南以産業新區定位,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上存在短板。但是這裡又是企業和學校富集的地區,大企業、大學擁有豐富的公共文化資源,如何真正讓資源流動起來,平房區委、區政府從複製深圳羅湖社區“悠·圖書館”理念和模式入手,結合平房區情,提出借助信息化、大數據手段,打造以平房區圖書館為平台中心,上聯黑龍江省圖書館和哈爾濱市圖書館,橫向聯接黑龍江東方學院圖書館、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兩個大學圖書館和冰城文學館等區域特色圖書館,下聯n個社區“益·圖書館”的“1+2+3+n”的哈南多層級互聯互通圖書館服務體系,讀者可在全區範圍內一卡通用,圖書文獻通借通還。
百姓家門口有了圖書館
“作為多層級體系中‘n’的代表,社區圖書館就是區級圖書館觸角的延伸,我們離市民最近。我們的工作就是讓更多的市民走進社區圖書館,愛上閱讀。”平房區建安街道建橋社區書記、主任紀影説,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他們的社區圖書館更像是居民休息、休閒的城市第三空間,以“讀者”為主線設計圖書館內部的佈局、資源和服務內容。
建橋社區益·圖書館讀書會的老師孫曄説:“為了吸引更多的居民來社區圖書館閱讀,我們成立了讀書會,定期舉辦主題活動,讓專業的老師教會大家如何閱讀。如今讀書會已經成功舉辦了首期活動,現在看效果不錯。”
紀影説,培養閱讀習慣的第一步,是要讓居民走進來。為此她們專門開展了剪紙、誦讀等一系列活動吸引居民的關注,自4月27日社區圖書館開館以來,截至目前已接待居民兩三千人次。
據介紹,目前平房區已建成兩個社區“益·圖書館”,面積均在130㎡左右,在統一標識、統一裝修風格的基礎上根據社區群眾結構保留不同特色。平房區共有33個社區,除已經對外開放的興建街道通賓社區和建安街道建橋社區兩個“益·圖書館”外,平房區正在條件比較成熟的新偉街道新牧社區和興建街道和平社區推進“益·圖書館”的標準化建設,並計劃逐步在全區其他29個社區推廣,努力打造“15分鐘文化生活圈”。
聯通網上海量圖書資源
談到平房區益·圖書館投用後的變化,王銳有一肚子的話要説。作為哈南“1+2+3+n”的多層級互聯互通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中樞紐平臺的平房區圖書館,裝修改造後藏書規模從原來的30000冊擴充到65000冊;館內有效閱讀面積提升數倍;閱讀環境得到極大提升。不僅如此,圖書館還新增了自習室和多媒體綜合展示廳,館內功能區更加合理。
而最讓王銳驕傲的是,他們與省市圖書館共享的海量圖書資源。“平房區現已打通與省圖、市圖的數字資源共享通道,通過安裝獨立客戶端、輸入賬號密碼的簡單操作,就可以通過PC端、手機端來實現實時共享數據庫中近100T的資源,滿足群眾多方面多維度的線上知識需要。”王銳説,下一步他們還將建設24小時自助無人專業文學圖書館,讓更多市民受益。
據悉,未來平房區(哈經開區)還將在各類型企業中建設更多的專業圖書館,並實現區域聯通。而這種以圖書館為紐帶,廣泛聯通、資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將遍佈全區。(記者 韓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