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小家美”到“鄉村美”的富有村
哈爾濱日報  2018-10-12 17:05:06

  “你們村的雲杉種得太好了,一棵我出3000塊現金,賣不?”潘玉文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面對這樣的問題。“這是村裏的集體財産,這是村民大夥兒的樹,不能賣!”作為五常市背蔭河鎮富有村的黨支部書記,老潘每次都拒絕得很乾脆,他知道這樹這花,這引以為傲的村容村貌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生態立村 改變從種樹開始

  “富有村人愛種樹。”周邊村屯的村民提起富有村總是給出這樣的評價。的確,走在富有村的主路上,兩側十幾米高的雲杉連排挺立,濃密的樹蔭遮蔽下,三五個村民下完了田、忙完了農活,有説有笑地往家中走去,好一幅愜意的田園畫面。

  望著藍天白雲,呼吸著樹木的清幽和花草的芬芳,潘玉文説起富有村種樹的故事。

  1986年,潘玉文被選為村裏的黨支部書記。那時的富有村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房不成排,房屋淩亂破舊,一半以上是老舊房屋;路不暢通,汪塘淤積,雜草叢生,土地浪費嚴重;衛生狀況極差,村民的生産生活大受影響。

  手裏有錢才好辦事。剛上任的幾年,潘玉文帶著村民一門心思琢磨如何致富,可隨著村民腰包漸漸鼓起來,他感到整頓村容村貌這件事絕不能再拖下去。

  1997年,富有村整頓村容村貌行動啟動。潘玉文帶領村裏的黨員幹部,開門納諫、廣集民智,大家集體商議後確立了“生態立村”的原則,決定從種樹開始,把樹當抓手改變村裏的面貌。

  看了很多品種,最後確定了樹形端正、枝葉茂密的觀賞樹種雲杉作為富有村的主要種植品種。從幾棵到幾十棵、上百棵,每年村裏都要拿出一部分資金購買樹苗,栽種在村裏的公共用地和道路兩旁。

  “有的村民一開始也不理解,農民不好好種地,種什麼樹?”潘玉文説。但隨著村裏的雲杉越種越多,甚至成了背蔭河鎮的一景時,當村民看到外人走進村裏豎起大拇指時,反對和消極的聲音自然而然消失了。

  如今,富有村裏包括雲杉在內的綠化樹木已經超過1.5萬棵,“綠樹村邊合”的美景讓人過目難忘。

  不斷向好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樹種起來了,可讓潘玉文沒有想到的是,種樹只是個開始,就像一個鏈條,村裏隨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隨著村裏樹越來越多,每家每戶在院外自發種花又成了富有村民的一種習慣。我家的花開了分幾枝插你家門前,你家出門探親辦事幾天不在,我幫你家澆澆水……從一戶到一屯、從一屯到全村,如今富有村幾乎家家戶戶的院外都有小花壇。

  有樹、有花,路面臟亂差自然看不下眼,垃圾到處堆更覺得不對。於是,道路硬化、村屯亮化、邊溝修繕等工程水到渠成順利開展。幾年來,富有村共硬化道路18條11.3公里,石砌邊溝1.6萬延長米,安裝路燈60盞。實現了自來水、數字電視、寬頻網絡屯屯通戶戶通,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種花種樹已經成為富有村民的一種時尚。”村民梁貴告訴記者,村民們也格外珍惜現在的綠色家園,除了積極種樹栽花,平日對村裏的環境也是盡心維護。

  隨著生態環境不斷向好,帶來經濟效益的上升和人居環境的改善,這种先進理念也成為富有村民樸素的思維。

  自覺管護 人人都是保潔員

  村裏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閒不住,他們成立了“三老”服務隊,職責就是宣傳村規民約、帶頭清理環境衛生、督促檢查農戶的衛生保潔。在“三老”服務隊的示範帶動下,村民自覺栽花除草,管護樹木,保持村屯的整潔衛生。富有村真正做到了村裏沒有保潔員,人人都是保潔員的自覺管護機制。環境的改變也改變了村風民風,現在的富有村大操大辦的少了,開展文體活動的多了;打仗鬥毆的少了,鄰裡和諧的多了;賭博耍錢的少了,讀書看報的多了。形成了人人自律、互相促進、共同參與的鄉村文明氣息。

  從原來的“田不平,路不平,村裏村外臟亂差”的落後村,到如今的“家裏美,村裏美,各個都是保潔員”的先進村,富有村真正走上了以綠色、生態理念為指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記者 郝欣)

編輯:呂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