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追求卓越的“車工大王” 訪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水電分廠臥車組組長裴永斌
記者 薛婧 李愛民 攝
幹工作不難,難的是時時刻刻都要將事情做到極致的長期堅守。大國工匠、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哈電電機)水電分廠臥車組組長裴永斌就是這樣的人。
1985年,裴永斌從部隊轉業來到哈電電機,從初到公司的新人到成為技師骨幹,在車工的崗位上,裴永斌33年如一日,始終將追求卓越品質作為工作重心,潛心鑽研堪稱“藝術精品”的水輪發電機組彈性油箱的機械加工,被譽為行業內的“車工大王”和“金手指”。他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國務院國資委優秀共産黨員、第九屆中華技能大獎賽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機械行業有突出貢獻技師等多項榮譽稱號。2016年入選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的錄製;2018年,成為東北三省唯一入選的首屆“中國品質工匠”。
與車床相伴33載,裴永斌始終抱著“無論做什麼工作,幹哪一行,都要把它做到極致”的心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過硬技能,展現出新時代産業工人的風采,生動詮釋了一位大國工匠的精神。
年復一年潛心摸索練就“金手指”
“這是我的根,落葉歸根。”裴永斌兒時曾跟著在哈電電機工作的父親到廠裏玩耍,看著埋頭忙於生産的長輩們,心生敬佩。兒時的裴永斌曾夢想有朝一日成為其中一員。1985年,裴永斌終圓兒時夢。初入廠時,非科班出身的裴永斌,在兩位師傅教授下,憑藉著執著與勤奮,很快掌握了車工基本技能。
1995年,因工作細緻認真受到領導賞識和信任的裴永斌,接過重任,潛心投入彈性油箱的生産攻關之中。彈性油箱處於發電機和水輪機的關鍵部位,承載著發電機數千噸的重量,與此同時,彈性油箱還要保證機組運行體態的穩定性,中心恒久處於同一軸線上。因為一旦發生偏移,機組會失去平衡,極易引起崩塌,因此彈性油箱的品質關係到整座水電站的安危。這就使得彈性油箱的技術要求異常嚴格、加工工藝極其繁複,能否成功完成統一剛強度和尺寸精度的彈性油箱,對操作者的技術和心理都是極大挑戰。
裴永斌在加工中必須把彈性油箱內圈和外圈每一處壁厚控制在7毫米,而在加工油箱內部時,車刀刀架會遮擋入口,加工過程中注入冷卻液産生的煙霧致使要求極為精密的加工過程都處在霧裏看花的狀態。談及初次接觸彈性油箱加工時,裴永斌眉頭緊鎖説:“剛開始真的很頭疼,內槽又窄又深,在霧氣中看不到走刀情況,還要保證裏邊表面粗糙度要達到標準,太難了。”辦法總比困難多。裴永斌與同事們想出一個辦法,用折射鏡測反光,看內孔槽深的粗糙度,但最絕的是裴永斌憑經驗用手摸。退刀、調整、進刀、找正、觸摸,一年又一年的重復性積累和摸索,讓裴永斌掌握了靠雙手摸就能“盲測”油箱壁厚和表面粗糙度的絕活,其測量精度和效率甚至超過了一些專用儀器,也因此成為行業公認的“金手指”。迄今為止,他帶領團隊製作的超過4000件彈性油箱,品質標準均達到最高要求,沒有一件廢品。
開闢彈性油箱“智慧製造”新渠道
技術革新永無止境,裴永斌追求極致的腳步從未停歇。他不斷地完善加工工藝和生産流程,硬是將彈性油箱的加工時間從100多個小時縮短到72小時以下。由於技術上的無可代替,裴永斌擔負了生産上的重任,他的工作計劃表上已經排滿了彈性油箱的生産任務,但以現有的效率仍無法滿足世界各地眾多水電站的需求。為此,哈電電機給裴永斌配備了新的數控機床,數據編程必須由裴永斌完成,因為沒有人比他更熟悉彈性油箱每個細節的技術參數。
對於已站在技術巔峰的裴永斌而言,面對的是有沒有勇氣超越自己。經過反復思考之後,裴永斌選擇接受這次職業挑戰。
一如往昔,走進車間、來到工位,裴永斌開始編製程序,把30多年練就的精準手感和經驗,一點一點地轉化為詳盡的數據並輸入機床中。在經歷了3個多月的艱苦攻關之後,裴永斌用數控機床成功生産出了第一台彈性油箱産品件,開闢出了彈性油箱的“智慧製造”新渠道,改變了沿用50多年的加工方法,提高生産效率一倍以上。自2016年應用至今,合計完成18台份近300件的彈性油箱生産加工任務,節約生産時間14000多個小時,節約生産成本將近300萬元。
除了彈性油箱這個絕活兒,裴永斌在水電機組軸類製造領域也造詣極深。為了實現多軸聯軸提前驗證,裴永斌帶領技師團隊進行大型臥車多軸聯軸攻關,取得了良好效果,通過多環節品質控制,實現了百噸級兩根、三根聯軸在高速旋轉時,仍保持圓跳動在0.025毫米以內的高精度突破,此項技術已應用到長河壩、溪洛渡等巨型電站軸類加工生産中。裴永斌還提出採用留量精車、人工補償精度的方案,實現了國內抽水蓄能電站巨型超大軸類製造技術的突破。
傳承“絕活兒”培養更多“大國工匠”
作為一名技術高手,裴永斌沒有對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將加工經驗進行了細緻總結,毫無保留地把高超的技術技能傳授給周圍同事和青年員工。裴永斌培養出了一大批技能和素質過硬的徒弟,他們有的走上了技術崗位,成為了工藝專家和專業帶頭人;有的成為了公司大型關鍵設備的機臺長;還有的與裴永斌一同堅守在彈性油箱加工團隊,為傳承延續這項“絕活兒”貢獻著力量。“目前有5個徒弟跟在我身邊,從事彈性油箱加工製造。徒弟們很厲害,有3人已達到質檢部門的免檢印章。拿到‘免檢’意味工藝無瑕疵,蓋上章可直接發往工地,這是對製造者工藝的認可。”提及徒弟,裴永斌感到很自豪。有人開玩笑説:“老裴的徒子徒孫現在都是大師傅了,老裴可以當祖師爺了。”可是裴永斌依然堅持每年親自帶徒弟。他説,要親手把自己的技能經驗和勞模精神傳遞給更多的年輕人,為企業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還有5年多,我就退休了。若單位需要我,我願意一直幹下去,幹到徒弟把我的‘絕活兒’都學會。”裴永斌説。在堅持帶徒弟的同時,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總結歸納經驗和技能培訓傳承方面。
近5年,裴永斌開展技能培訓40余次,受訓人員超過1000余人次。他還受邀走進一些企業和高校進行宣講、傳授技藝,讓更多的人了解發電裝備、感受工匠精神。他結合國外先進經驗,將多年積累的實際加工經驗與技巧編製成《OPL標準作業單點培訓教材》,實現了操作規程標準化、規範化、實用化,用實際行動把自身的絕技絕活兒傳授給更多的職工,真正成為公司乃至行業技術傳承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張弘 記者 蔣國紅 邵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