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最北的大興安嶺,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現代化國有林區,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4.1%,蘊含豐富的生態資源。大興安嶺地區氣候獨特,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有“高寒禁區”之稱,晝夜溫差較大,春秋兩季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氣候乾燥,極易發生森林火災。黑龍江省氣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維護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為己任,通過優質的氣象服務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
每年春秋兩季是森林火災高發季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成為了消滅森林火魔的“利劍”。黑龍江省氣象部門會根據氣候條件和防火形勢充分做好人工增雨的各項準備工作,一旦具備增雨條件就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以降低森林火險等級。近年來,還拓展人工影響天氣到林區常態化增雨作業,實現從應急減災向生態修復型轉變。2012年至2018年在大小興安嶺林區開展以生態修復、降低森林火險等級為目的的飛機增雨作業共計129架次,累計飛行328小時07分鐘,作業總面積100.13萬平方公里,增雨區共計降雨24.038億噸,為森林防火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8年6月3日至5日,內蒙古自治區汗馬保護區森林火災跨境燒入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呼中呼源自然保護區境內,黑龍江省氣象局利用已建設的64套林火監測自動站、11個閃電定位監測站,與新一代天氣雷達、EOS衛星接收系統,加強森林防火預警監測,利用衛星遙感監測範圍廣、精度高等優點,組織黑龍江省氣象科研所開展衛星遙感監測火情服務。由佳木斯衛星地面站應用風雲三號衛星産品為省委省政府領導和省防火辦提供精細化火情監測衛星遙感信息,提升森林火情火險點的識別、排查的準確性。森林火險氣象服務業務平臺能實時顯示氣象數據和細網格模式數據,估算火情面積和受災面積,製作併發布預報預警,實現了森林防火“智慧化”。黑龍江省氣象局還與林業部門建立了信息共享和聯防聯動機制,適時開展防火形勢會商,加強人工增雨作業,有效提升了氣象保障服務生態安全能力。
以南翁河濕地為試點,依託中國氣象局東北地區生態氣象創新開放實驗室,黑龍江省氣象局積極開展濕地溫室氣體的地氣間交換通量與各類氣象要素關係研究。目前已在南甕河濕地建設碳通量觀測站,主要觀測甲烷通量、二氧化碳通量、水汽通量,獲得各種陸地生態系統和大氣之間水及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傳輸和能量交換相關數據,為生態氣象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性資料和有效觀測數據。
“我們將繼續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完善服務業務佈局,加強資源信息共享,推進科技攻關和標準化研究,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氣象部門應有的貢獻。”黑龍江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楊衛東説。(張恒翀 袁長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