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裕縣:脫貧攻堅初告捷 鄉村振興再出發
黑龍江日報  2018-11-12 09:37:05

  原標題:脫貧攻堅初告捷鄉村振興再出發 富裕縣脫貧摘帽攻堅紀實

  從2001年帶上貧困縣的帽子到今年脫貧摘帽,齊齊哈爾市富裕縣用兩組數據繪寫出不一樣的脫貧答卷。

  一組數據是貧困。2017年,富裕縣精準識別後,全縣有46個貧困村,11569貧困戶、27659貧困人口。

  一組數據是脫貧。今年富裕縣脫貧摘帽,4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已脫貧11071戶、26587人,還有498戶、1072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0.63%。

  如今,在富裕縣,一戶戶脫貧戶講述著脫貧故事,一個個出列村展示著特色扶貧産業。

  一戶一戶抓脫貧脫貧路徑堅而實

  夜幕降臨,仍在長興農機合作社忙碌著將幹辣椒打包的富裕縣二道灣鎮平安村脫貧戶葉建華對記者説:“俺今年50歲,已經在合作社幹了3年了,每年都賺2萬多元,家裏就兩口人,老伴兒經常在合作社打短工,一天能掙100多。”

  合作社理事長賀成鵬告訴記者,種辣椒用工量大,一畝地辣椒人工費800元左右,用工量最大時每天400多人,平時也需要100多人。今年二道灣鎮參與到合作社種植辣椒的村民300多戶,其中96戶小園種植戶。劉猛是二道灣鎮村民,在合作社務工一年賺了7萬多元,從貧困戶躍升為富裕戶。劉猛的小日子過得美:“咱是技術工種,啥車都能開,合作社給的工資也真高,我可算摘帽了。”

  二道灣鎮鎮長劉建龍向記者介紹,種養殖達到一定規模的村民,都會享受獎補資金,今年96戶散戶、大戶和合作社都獲得了獎勵。這是富裕縣為激發內生動力推出的以獎代補舉措。富裕縣扶貧辦主任徐陽介紹,對種養業達到一定規模的,給予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獎補資金,已發放188萬元,帶動2300戶,戶均年增收4000元。富裕縣出臺了貧困戶小型穩定規模經營政策,按種植收入2萬元標準測算,對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每年每戶補貼3000元。對當年規模經營面積佔全村耕地總面積50%以上,且能帶動本村30%以上貧困戶參與的村集體,給予20萬元補貼。此外,還採取金融手段支持、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方式對照脫貧標準。

  一個個貧困村出列扶貧産業見實效

  富裕縣友誼鄉長久村貧困戶72戶153人,去年年末脫貧人口64戶134人。説起長久村的脫貧之路,友誼鄉黨委書記趙永波伸出一隻手:“長久村五种經濟模式促脫貧,發展合作經濟、發展庭院經濟、發展勞務經濟、發展光伏經濟、發展酸菜經濟……”

  “酸菜”經濟?面對記者的疑問,他帶領記者走進兩個基地,一個是秋白菜種植基地,一個是今年5月落戶長久村的滿鄉園酸菜廠,這是利用閒置校舍建起的扶貧産業。一個酸菜窖216立方米,可腌酸菜20萬公斤左右,這樣的窖酸菜廠有10個。在長久村秋白菜種植基地,勞動的工人們一人兩壟收割白菜。酸菜廠銷售人員何瑞琦説,去年公司銷售酸菜560萬噸。趙永波説,長久村種白菜不愁銷,和企業簽訂單包回收。村民習慣種兩季蔬菜,先種土豆、大蒜、毛蔥等,收穫完,再種白菜,實現二次增收。趙永波告訴記者,長久村的“酸菜經濟”是這樣算經濟賬的,扶貧資金注入企業,提取效益資金,閒置校舍租給企業做工廠年收租金2萬元,村民務工、種植白菜讓腰包鼓起來。

  龍騰生態溫泉度假莊園位於龍安橋鎮小河東村,為貧困人群開闢了三種增收模式,從景區務工中得實惠、從規模經營中得實惠、從項目分紅中得實惠。該企業負責人蔡喜利介紹,圍繞景區“吃、住、行、遊、娛、購”,設置服務員、保安、保潔等各類崗位,累計安置周邊村屯167名貧困人口就業,年人均收入1.7萬元,使貧困戶不離鄉就能實現務工增收脫貧。此外,企業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成立了綠島種植合作社,流轉耕地300畝,建設蔬菜溫室40棟,提供23個務工崗位。成立喜利特種養殖合作社,養殖大雁2萬隻,每年免費為20戶貧困戶提供500隻雁雛,以保護價收購,年戶均增收2500元。

  徐陽介紹,2014年以來,富裕縣整合資金和涉農扶貧資金1.87億元,投入到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重點發展糧食倉儲、奶牛養殖、生豬養殖、特色養殖、鄉村旅遊、水田開發、光伏發電等扶貧産業,同時通過購買機械設備對外租賃、投資富鶴供熱公司等方式進行創收,2017年産生效益1400萬元,定額分紅給46個貧困村,每村收益4萬元;按檔分紅給貧困人口,低保貧困戶每人700元,其他貧困戶每人300元。

  築牢多重保障鄉村振興再出發

  富裕縣委書記劉海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富裕縣成立作戰指揮部,下派精幹力量駐村,下派90個駐村工作隊,由縣直各單位“一把手”任總領隊。實行“345”工作機制,包鄉到村的縣級領導每月駐村不少於3天3夜,鄉鎮黨政正職和駐村總領隊每週駐村不少於4天3夜,其他駐村幹部每週駐村不少於5天4夜。

  富裕縣在教育、醫療、勞務輸出等方面出臺保障措施,讓貧困人群受益,築牢多種保障。逐村攻堅,補齊短板,徹底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這是富裕縣脫貧攻堅發出的最強音。

  美麗鄉村建設路上行,文明鄉風撲面來。走在富裕縣的貧困村莊裏,出列後的貧困村呈現新變化。通寬頻、通廣播電視,通硬化路,有衛生室、有村醫、有文化活動場所。吃上安全水、住上安全房。重點打造了以通航産業、光伏産業、移民文化、旅遊産業、水田産業等為特色的東塔哈村、吉斯堡村、興裕村、小河東村、永豐村。富裕縣還投入3000萬元集中開展村屯環境衛生整治。

  今年,富裕縣廁所革命和公共浴室建設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在塔哈鎮吉斯堡村、龍安橋鎮小河東村等3個村進行室外冬夏兩用廁所、室內水衝廁所、景區無害化廁所3種模式試點,成功後率先在8個特色小鎮推廣。今年,富裕縣已在44個貧困村建成了公共浴室,解決了農民洗澡難問題。

  “心中有情、腳下有路、手中有招。”這是劉海城經常挂在嘴邊的話。他説,富裕縣脫貧摘帽只是脫貧攻堅戰初戰告捷,為了村民更加美好的明天,鄉村振興在路上,富裕縣再出發。(記者 董新英 姚建平)

編輯:呂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