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對我個人來説也始終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將近50年前,我作為百萬知青當中的一員,投身到'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在那裏渡過了8年激情燃燒的歲月。”
11月12日下午,在外交部向全球推介黑龍江活動現場,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説。
圖片來源:東北網
11月12日,外交部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舉行第16場活動,這一次的主角是黑龍江省。
王毅致辭時表示,這是中國最早迎來日出的地方,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這裡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歷史,而今天正在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人們不會忘記,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困難時期,正是黑龍江戰天鬥地,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為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大慶油田的勝利開發讓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實現了石油的自給自足;包括黑龍江在內的東三省老工業基地的建成,為中國後來成為享譽世界的製造業大國和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黑龍江對我個人來説也始終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將近50年前,我作為百萬知青當中的一員,投身到'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在那裏渡過了8年激情燃燒的歲月。黑龍江已經成為我和我的戰友們的第二故鄉。今天,在黑龍江走振興新路、約世界同行的行列中,請允許我和我的知青夥伴們也作為其中的一分子,與你們一路同行”。
從16歲到24歲,王毅在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度過了8年時光,曾擔任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戰士、連通訊員、營報道員、代理宣傳幹事。
記者注意到,2012年7月,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哈爾濱舉行,時任國臺辦主任王毅在論壇歡迎宴會上致辭時,談到了自己的知青時光,“最後,我還要再説一下我們腳下這片大地。黑龍江是我的第二故鄉。四十多年前,我從北京來到黑龍江開荒種地,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留在了這塊黑土地,我們稱之為‘北大荒’。今天,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無論是我們當年的農場,還是哈爾濱、黑龍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大步邁向復興的一個縮影。”
曾任國臺辦副主任的葉克冬,也曾經是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知青。王毅致辭時還談到:今天在場的葉克冬副主任和我一樣,也是當年的“荒友”。
錢子玉曾是王毅的“荒友”,當初在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六團一營擔任宣傳幹事。他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剛到北大荒時王毅才16歲,在六團一營八連幹了四年,錢子玉當時是營部宣傳幹事,“我們當時還沒在營部一起工作,不過我聽説過他,年紀比較小,工作樸實肯幹,而且文采好,經常寫東西。因為工作幹得好,後來從八連被調到了營部當通訊員”。
“當時的通訊員,有點像郵遞員,非常辛苦”,錢子玉説,通訊員的一項工作就是每天跑廠部,取回文件、報紙、信件等,再分發給下面的八個連隊,“可是從我們一營到廠部,有二三十里路,那時候的冬天比現在冷,氣溫零下40度左右,所以王毅很辛苦,不管颳風下雨還是下雪,每天都要去,沒有專車,他只能天天攔車,攔住什麼車就坐什麼車”。
錢子玉回憶,王毅當年就在他旁邊的辦公室,“我有點好奇,因為除了本職工作,只要有空,他就拿本書看。我問他,你這是學什麼呢?他説學日語。那時候還沒恢復高考,我心想,學這個有什麼用呢?後來我就明白了,學這個用處大了。”
記者注意到,2009年,王毅曾經來到位於黑河的知青博物館考察,題詞“赤子之誠--兵團戰士”。
王毅題詞“赤子之誠--兵團戰士”(圖片來源:知青博物館官網)
“2009年王毅回來,我也見到了他”,錢子玉説,“當時他提出來要見老知青,後來就找到了我。時隔30多年再見面,很親切,他很平易近人,問我工作怎麼樣?家裏怎麼樣?去年,我們六團一營老知青宣傳隊在北京聚會,我去了,我沒告訴他,可是他還是知道了,還給我發了條短信,説自己工作忙來不了,讓我在北京好好玩,注意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