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潔的街道。
今年,樺南人在不知不覺中發現,位於樺西湖南側的排水溝,昔日人們都是繞著走的地方,城市衛生的死角,如今滿眼是五顏六色的鮮花,大理石道板、實木長廊、特色的燈飾、其間彩蝶飛舞,儼然成了心馳神往的休憩之地。
地標建築——旋葉芳樺。
像這樣可供市民觀賞、休閒、娛樂的公園、遊樂園,全縣已建成30余個,面積50多萬平方米。它們各具特色,包括集知識健身於一體的健康主題樂園,開放式體育場等等,處處體現了利民、便民、服務於民的理念,大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
改革開放,春風化雨。四十年來,樺南縣踏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一路前行,開啟了城鄉振興發展新篇章,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切身感受著小城樺南嬗變後的美麗幸福。
看發展,最直觀的就是看城市的變化。家鄉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樺南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系列戰略部署,持續向改善城鄉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發力,城市服務、承載功能與時俱進、日臻完善。
樺南大劇院。
新興路是全縣主幹道之一,是車流、人流過往比較密集的道路,也是城市建設重點工程和著力打造的景觀帶。走在改造後的新興路上,平坦寬闊的瀝青路面,高桿燈下隔離帶美麗的綠色植被,路兩側高樓綠樹掩映,鮮花小草相依,到處是一派“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宜居景象。
今年78歲的退休幹部張春山每天跟老伴都要經過這條路去往公園鍛鍊,老倆口可以説是城鄉建設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受益者。張春山由衷地感慨道:“我在樺南生活了六十多年,以前的樺南和現在沒法比,那時候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現在這路又寬又長又平,尤其樺西湖成了我們百姓休閒的好去處,樺南的空氣好,社會秩序好,我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到特別幸福。”
休閒運動場。
改革開放前,縣城只有兩條共6公里的主幹道,道路排水、綠化、路燈、公園廣場更是少的可憐。住宅樓、集中供熱、供水等公共服務設施幾乎沒有。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提出“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精細化管理”的建管理念,規劃上突出超前性、控制性、適應性,給城市未來發展預留出空間,管好開發區、緩衝區和禁止開發區。建設上實行縣長辦公會集體審批,做到“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管理一個法、建設一盤棋”,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民心工程。新建城區面積已達13.16平方公里,人口約11萬。城市道路以縣城規劃區主要幹道“四橫、五縱”為路網主體框架,輔以各條次幹道和巷道,初步形成整齊、有序、便捷的城鎮交通網絡。同時,加大亮化工程和美化工程,綠地建設以人工景觀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為原則,充分利用水面等自然條件擴大綠地,初步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園林綠化系統。
2003年,樺南縣大氣魄建設了世紀廣場,2014年進行了改造升級。如今公園廣場形成了以世紀廣場為中心、城鎮東西南北較齊備的建設格局,實現了城區居民十分鐘步行即可到達就近公園的建設目標,極大的滿足了百姓業餘生活、休閒健身的需要。城市建設的提檔升級,也為樺南的招商引資、商貿物流、休閒旅遊等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樺南縣先後被評為省級園林城市、棚戶區改造先進縣、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達標單位、省級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城鄉建設沒有休止符。如今,樺南城鄉建設者們正以縣委提出的建設文明、生態、開放、魅力、健康、和諧樺南,以國家級文明城為目標,攜手同心、砥礪奮進,不斷開創城鄉建設的新輝煌。(王闖 記者 劉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