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自從村裏建起了‘生豬千頭線’,我不用出遠門就有活幹了,真的太感謝你們了。”10月12日,在平頂山市魯山縣馬樓鄉蘇莊村,貧困戶李慶偉感激地對該村駐村“第一書記”雷海洋説。
李慶偉今年50歲,大女兒患先天性腦癱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已專職照顧孩子20餘年,全家的重擔都壓在李慶偉一人身上。他除了在家幹農活外,也在農閒時到附近打零工,但零工活不好找,收入有限,李家日子過得有些拮據,2013年被村裏識別為貧困戶。
駐村“第一書記”雷海洋(中)幫李慶偉搓玉米 供圖 魯山縣委宣傳部
轉機出現在2017年,當時魯山縣畜牧局駐村工作隊引進項目資金200余萬元,開始興建4條“生豬千頭線”。懂得鏟車駕駛技術的李慶偉抓住機會,籌錢購置了一台舊鏟車和二手拖拉機,開始為“生豬千頭線”項目幹活。工程完工後,他除了繼續為“生豬千頭線”幹活外,又攬了一些周邊的活,2017年底實現了穩定脫貧。這兩年李慶偉家裏添置了空調、冰箱、彩電等大件家用電器,他逢人就説是村裏的“生豬千頭線”項目讓他過上了好日子。
蘇莊村共有村民275戶1139人,其中貧困戶103戶389人,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34%。得益於“生豬千頭線”項目,蘇莊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8年,該村利用“生豬千頭線”的收益,為村裏42戶貧困家庭每戶免費安裝了價值5000余元的凈水機一台、戶用太陽能燈一盞;在村內主幹道兩側種植綠化樹、繪製墻體畫、安裝太陽能路燈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蘇莊村“生豬千頭線”生豬出欄 供圖 魯山縣委宣傳部
蘇莊村“生豬千頭線”自2017年建成後,每年可為蘇莊村創收20萬元,其中60%資金用於貧困戶産業發展、40%用於村集體公益事業。“生豬千頭線”項目作為蘇莊村集體經濟的核心,不但使村集體有了豐厚的收入,惠及全村百姓,所生産的豬糞還能作為有機肥發展大棚蔬菜、有機葡萄等綠色高效農業,還帶動了農戶利用糧食秸稈發展草食家畜養殖等。目前,蘇莊村像李慶偉這樣平時為“生豬千頭線”務工的貧困人員有5人;通過流轉土地,規模種植葡萄的有3戶;從事養牛的有5戶。
“我們村通過建設‘生豬千頭線’項目,帶動了一些貧困戶掌握養殖技術,也帶動了其他産業的發展,‘輸血式’扶貧變成了‘造血式’扶貧。”雷海洋説,目前蘇莊村貧困戶僅剩下2戶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18%。(文 喬新強 王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