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神舟十三號定位系統是咱“河南造”
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返回艙著陸的同時,前來接應的搜救預備分隊空中分隊直升機也降落到了現場。
東風著陸場並非一個方圓幾公里的“飛機場”,而是地形複雜、地廣人稀的大範圍區域。受風速、風向等因素影響,返回艙的著陸點無法固定——再加上返回艙體積較小,想要迅速鎖定返回艙位置實現“艙落人到”,難度堪比“海底尋針”。
4月17日,記者從位於新鄉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以下簡稱“22所”)獲悉,能順利完成這一高難度任務,為迎接航天員出艙爭得寶貴時間,該所提供的新型定向儀系列産品功不可沒。
新型定向儀設計人員介紹,22所研發的系列産品,能第一時間捕捉返回艙衝出“黑障”後發出的首個信號,快速確定返回艙的即時位置。
作為著陸場發現返回艙的保底手段,該産品突破了測向抗干擾、虛擬極化合成等多項關鍵技術,在環境、平臺等方面適應性強,無論天空海上、風霜雨雪、寒暑晝夜,都能第一時間確定著陸返回艙發射的標位信號,被譽為返回艙回收的“火眼金睛”。
“搜救直升機上的‘直升機前艙引導系統’,是我們研發成功後第一次實際應用,也有著突出的表現。”設計人員説,該系統相當於汽車上的導航儀,可實時感知返回艙的具體位置,引導直升機迅速向返回艙靠攏。
在本次神舟十三號返回任務中,22所電波環境保障團隊還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信息。4月15日發生的強電離層暴,讓環境受到持續影響。22所電波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嚴陣以待,保持密切跟蹤,提前啟動了加密觀測,併為任務系統提供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數據,保障航天測控、衛星通信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運行。
22所是國內唯一從事電波環境特性觀測和研究的國家級專業研究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22所堅守“為航天器著陸回收提供科技支撐”的初心使命,以智慧著陸場建設為切入點,通過不懈努力和技術攻關,創造了我國航天器著陸回收史上的多個第一……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所有的載人飛行任務中,都有22所生産的“千里眼”“順風耳”的身影。(河南日報記者 趙同增 河南日報通訊員 宋磊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