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隋唐大運河:見證繁華盛世 再迎重大發展機遇
來源:河南日報  |  2022-04-20 08:34:40

  原標題:一條河,流經千年歲月(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一千多年前,隋煬帝為什麼要下令開鑿隋唐大運河?它為沿線城市、村落帶來了怎樣的發展機遇?如今,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把大運河“搬”進展廳,走進其中,可領略千百年來沿河兩岸的繁華與變遷。

  4月19日,記者剛走進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就被其新穎獨特的設計所吸引。圓弧穹頂上,由12.6萬個三彩陶單元組成一隻只猶如被風吹滿的船帆,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能讓人感受到三彩陶吊頂的光影變幻,猶如流動的大運河,波光盪漾、秀美壯闊。

  博物館內,以“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為主題的陳列展覽,通過“天工國運一統中華”“千年運河萬物通濟”“隋唐盛世國運繁華”“古今輝映源遠流長”四大版塊內容,講述了隋唐大運河的歷史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都市繁榮和文化交流。尤為吸引人的是,“一粒米的漕運之旅”沉浸式體驗空間,觀眾可沿著腳下的“運河”走向,通過漕運徵收、運輸、抵達不同故事場景,了解沿線城市風貌、河工技術、漕運制度變革、倉儲方式等大運河文化的精彩細節。

  “當年隋煬帝開鑿隋唐大運河主要是為了鞏固國家政權,進一步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陳列保管部主任楊浩燁説,隋唐大運河連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滿足了糧食等重要物資的運輸需求,是政治、經濟、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推動了政治一統、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可以説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起了唐宋盛世。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介紹,中國大運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及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臺前段,包括洛河、汴河、衛河、會通河四個大運河文化遺産段落,流經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地。以隋唐東都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無疑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大運河,已流過千年歲月。除了個別區段仍在發揮作用外,其他多已淤塞淹沒或廢棄,但其沿線留下了大量與運河相關的重要文化遺産。在運河沿線考古發掘發現了洛陽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以及浚縣黎陽倉遺址等,這些關係國家命運的國家糧倉的發現,充分印證了大運河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功能。

  依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的浚縣古城,歷經歲月洗禮,舊貌換新顏。穿過雲溪橋,登上古城墻,無論俯瞰還是遠眺,“兩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古城新姿令人震撼。尤其當夜幕降臨,現代光影科技與運河文化元素、古城特色文化元素和現代藝術元素有機融合,仿佛碰撞出一座“千年穿越的不夜之城”。

  據統計,河南大運河沿線擁有世界文化遺産項目5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9處、國家非遺項目66個,並坐落著鄭州、開封、洛陽、安陽四大古都,以及商丘、浚縣等7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有河道、碼頭、河堤、水工設施等物質文化遺産,還孕育了獨特的文化與習俗,如江河號子、木版年畫、民間社火等非物質文化遺産,見證過繁華盛世,經歷過困頓落寞,如今又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當前,河南正在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在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看來,河南應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大運河文化這個超級IP優勢,進行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將文化遺存和旅遊産業深度融合,把歷史文化名城和運河文化貫通起來,將沿線古城串聯起來,打造運河文化旅遊長廊,形成聯動效應,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産力,為文化強省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張體義)

編輯:張雨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echatIMG11040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