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旅激活新消費(奮進的河南 決勝“十四五”·濮陽篇)

《水秀》演出現場,雜技演員在表演《水中吊環》節目。 僧少琴 攝

“蘑菇點燈”項目助力鄉村振興。

濮陽市標誌性文化地標龍碑,與1987年西水坡遺址出土的“中華第一龍”蚌塑龍虎圖案相呼應。

濮陽縣濮水小鎮打造集文化旅遊、休閒養生、體驗消費于一體的複合型景區。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濮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8大主題51項180余場精彩活動,吸引498.88萬人次遊客暢遊龍都,帶來15.31億元旅遊收入,同比增長7.09%——濮陽用一組沉甸甸的數據,印證了當地文旅的魅力與實力。
文旅融合的“濮陽答卷”,有哪些破題之道?
1
文化鑄魂塑IP
為講好文旅融合故事,濮陽將打造“中華龍源地·世界雜技城”這一城市IP放在關鍵位置,讓具有歷史積澱、地域特色的濮陽文化叫響全國。
1987年,濮陽西水坡遺址考古發現由蚌殼精心擺塑的龍圖案,經碳-14測定距今6460±135年,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這一發現不僅為龍文化找到了遠古源頭,更讓濮陽“中華龍源地”的文化基因得以彰顯,濮陽被命名為“中華龍鄉”。
雜技是濮陽一張文化名片,歷史悠久。濮陽雜技長期活躍于國內外,從走街串巷的謀生技藝,變為技驚四海的藝術瑰寶。“上至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人人玩雜技,都會露一手”的民間諺語,生動詮釋了雜技在當地的深厚根基。
濮陽文旅品牌的塑造,絕非簡單的文化堆砌,而是創造性融合。以大型雜技劇目《水秀》為例,這部誕生於2009年的作品,通過16年不間斷的改版升級,將雜技、舞蹈、3D技術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融為一體,成為濮陽雜技劇目對外輸出的中堅力量。
除了單一演藝,濮陽更推動雜技向全産業鏈拓展,建設集演藝勞務、雜技旅遊、雜技教育、衍生品開發于一體的産業體系。
濮陽國際雜技文化産業園等一批文旅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用;成立專門培養雜技人才的教育機構即濮陽雜技藝術學校,改變師帶徒的傳統教育模式;以雜技為主要元素打造特色村莊,在東北莊村建成東北莊雜技産業園、雜技博物館、倣清雜技小院等,用數字技術重現古代雜技場景,用鄉土味十足的雜技表演成就網紅地標。
通過編制專項規劃、成立工作專班,濮陽更使品牌建設不再是文旅部門的“單打獨鬥”,而是成為引領城市高品質發展的系統性工程。《濮陽市“十四五”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濮陽市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出臺,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由市主要領導牽頭的工作專班應運而生,打破部門壁壘,形成文旅、宣傳、規劃等多部門聯動的“一盤棋”工作格局,確保從頂層設計到項目落地的高效協同。
2
跨界融合釋動能
“文旅+百業”的創新實踐,正在濮陽釋放強大的乘數效應。
在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蘑菇點燈”點亮了鄉村的夜晚。五彩斑斕的蘑菇造型燈飾漸次亮起,與蘑菇主題燈光秀交相輝映。遊客們穿行在蘑菇故事匯、魔法精靈樂園等18個主題場景中,感受著全國首個蘑菇主題農文旅項目的獨特魅力。
“這裡的蘑菇會‘講故事’。”帶著孩子前來遊玩的濮陽市民尹慧婷興奮地説,他們不僅在靜態展示區認識了500多種蘑菇,還深入蘑菇種植基地感受農業科技,更品嘗了特色“蘑菇宴”,玩得不亦樂乎。
趙家村是濮陽市知名的食用菌種植基地,茶樹菇生産規模曾居全國第一。今年,中青博納農業與清豐縣政府聯手打造的“蘑菇點燈”項目在趙家村正式開門迎客,一張文旅新名片也就此誕生。
“我們通過引入數字互動技術,打造‘虛實共生’的沉浸式體驗,讓清豐食用菌成功升級為高附加值的文旅商品。”“蘑菇點燈”開園典禮活動導演王子健表示,項目圍繞藝術提升、餐飲升級、數字賦能三個方向,推進鄉村旅遊全鏈條升級;自開園便憑藉差異化體驗吸引客流,有效拉動了文農旅産業的協同發展。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在南樂西湖國際釣魚主題公園舉行的垂釣大賽牢牢佔據當地社交媒體熱度榜單第一。來自全國的200多名垂釣高手會聚西湖,拋竿、起網,動作嫺熟,引得圍觀群眾陣陣喝彩。
“我們的目標是構建‘垂釣+’多元融合模式,通過生態養殖、全國賽事、直播電商等多鏈延伸,打造複合型漁業經濟業態。”南樂縣副縣長張鈐説,將垂釣與魚養殖相結合,該縣不僅打造以本地花白鰱為主的“南樂生態魚”農副産品品牌,還有效改善水生態環境,水質穩定保持Ⅲ類以上。
以賽事為主線,南樂縣集成生活市集、賽事垂釣平臺、漁娛湖景餐廳、釣魚主題民宿等20余個特色項目,有效拉動縣域住宿、餐飲等業態發展,帶動600余名居民實現就近就業,變“流量”為“財富”。賽事期間,當地還將森林公園、文廟、倉頡陵等特色景點串連成線,推出“智慧文旅地圖”,實現“跟著賽事遊南樂”的新體驗。
如今在濮陽,文旅不再是單一的觀光旅遊,而是成為串聯起鄉村振興、賽事經濟等多個領域的金色紐帶,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3
場景煥新強體驗
圍繞內容對象、業態模式、消費體驗三大維度,系統培育文旅消費新場景,成為濮陽文旅的新招牌。
在濮陽龍湖畔,500架無人機以天為幕,勾勒出“中華第一龍”龍形圖騰的雄渾氣韻;衛風市集正位於無人機表演觀賞區,這條非遺美食長廊吸引了眾多遊客,以《詩經》篇章命名的特調奶茶引爆社交平臺;在濮陽縣濮水小鎮,遊客手提非遺魚燈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重現唐宋“魚龍舞”盛景……
內容對象的新,是濮陽讓古老文脈在當代消費場景中煥發新生的創新。通過將文化底蘊、現代科技與沉浸體驗深度融合,濮陽開闢出一條避免同質化競爭的文旅發展新路。
在濮陽市工業設計創意中心,一場別開生面的“後備廂集市”正在上演。這片由中原油田廢棄倉庫改造而成的創意空間,保留著斑駁的紅磚墻和生銹的鐵軌,數十輛汽車整齊排列,敞開的後備廂被精心裝飾成各具特色的小商鋪。一旁的舞臺上,本土樂隊的歌聲回蕩,營造出獨特的工業風文藝氛圍。
“這地方太有感覺了!”帶著家人前來遊玩的濮陽市民張衛國感慨,這裡讓他想起年輕時工作的歲月,也能讓他的孩子們買到最新潮的濮陽文創産品。
濮陽市工業設計創意中心詮釋著濮陽文旅業態創新的核心理念。打破邊界、融合共生,讓傳統與現代在創新中對話。
濮陽文旅的消費體驗創新則充滿溫度,讓情感共鳴成為消費的起點,讓深度參與延續消費的過程。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毛樓生態旅遊區的“板橋判案”情景劇吸引不少遊客專門前往打卡。飾演縣令的演員走到觀眾席中,與觀眾互動展開劇情,演出結束後,參與互動的小李十分開心:“本來只是來看風景,結果自己成了劇中人,參與感拉滿了!”
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位於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該村特別策劃推出了實景劇《跟著隊長打鬼子》,演出中,“支前老鄉”邀請遊客一起推起獨輪車,遊客從“親歷者”的視角,更加深刻地了解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濮陽文旅實踐是一場系統性變革。它讓這座城市以文旅為支點,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出彩、出新的“表達方式”。展望前路,這場變革仍在繼續,龍都大地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行穩致遠。(記者 逯彥萃 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