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吉林一號”幕後英雄:一支年輕技術團隊
2018-02-06 16:32:48  |  來源:國際在線  |  編輯:田東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運輸”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車輛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返回。攝影-吳慶年

  運輸“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車輛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返回。攝影 吳慶年

  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報道(于明傑 陳施):“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成功發射後,“吉林一號”星座已有十星在軌,星光熠熠,初具規模,這在中國商業航天衛星領域引起極大反響。衛星成功發射的背後,有一群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他們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工作人員正在工作。攝影-吳慶年

  長光衛星的科研人員正在工作。攝影 吳慶年

  近日,國際在線吉林頻道走進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走近“吉林一號”背後的英雄。讓人意外的是,這群技術人員八成是90後,就是這樣一支年輕有活力的隊伍實現了吉林人民的“飛天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工作人員在車間內工作-。攝影-吳慶年

  工作人員在車間內工作 。攝影 吳慶年

  談及長光衛星廣闊的發展前景,大家都説,這起源於一位老科研工作者的雄心壯志……

  2006年,時任長春光機所所長、現任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宣明,用超前的理念提出以載荷為中心的衛星設計方法,並自籌經費開展以載荷為核心的技術研究。長春光機所當時在航天光學遙感領域處於國內先進地位,擁有光電子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空間光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創新平臺,併為國內其他衛星生産提供部分配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車間內擺放的視頻星模型。攝影-吳慶年

  車間內擺放的視頻星模型。攝影 吳慶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存放衛星的包裝箱。攝影-吳慶年

  運輸衛星的包裝箱。攝影 吳慶年

  “既然可以為衛星提供配件,那我們也可以自己研製商用衛星。”宣明以一種“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的使命感,以及對商業衛星未來巨大發展前景的敏銳嗅覺,提出了這一大膽的想法,“要打破國外對商業衛星的壟斷局面,讓中國的企業和政府部門及時用上自己的衛星傳輸回來的影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車間內”一箭四星“模型。攝影-吳慶年

  車間內“吉林一號”一箭四星模型。攝影 吳慶年

  於是,宣明選派出10名碩士研究生分赴各地,以研究商用衛星為課題,不斷鑽研、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正是這個舉動譜寫了中國民用商業衛星研究史上的新篇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車間內擺放的配合“吉林一號“工作的無人機。攝影-吳慶年

  車間內擺放的配合“吉林一號“工作的無人機。攝影 吳慶年

  就在這群以研究商業衛星為使命的技術工作者取得突破性進展、技術不斷成熟時,吹來了政策的東風——國家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同年12月,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以研製商業衛星為理想的“長光人”,鉚足了幹勁,開創出了中國商業衛星發展史上的“長光現象”、“長光效率”。

  長光衛星總裝“第一人”

  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報道(陳施):“用腦思考、憑心創造,把簡單的事情做完美,總裝工作沒有速成法。”她叫高飛,是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工程總裝及檢測工程師,從2013年起到現在,已成功發射的10顆衛星均由她總裝,長光的師弟師妹們都説,她是長光衛星總裝“第一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高飛接受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採訪。攝影-吳慶年

  高飛接受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採訪。攝影 吳慶年

  挑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作為長光衛星的頂尖人才,高飛明晰研發衛星這項工作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且一直默默堅持奮鬥著。

  十多年來,衛星研究已經融進高飛的生活。從2002年,高飛在長春光機所讀光機工程專業開始,她就與衛星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隨後,她開始在長春光機所做結構、零件、部件的檢測工作,其間還參與了神舟飛船手柄的檢測工作。正因為有著豐富的經驗,2014年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伊始,高飛作為第一批科研人員進駐公司。 由於業務素質過硬,衛星總裝的重任就落到了她的肩上。回想起2015年總裝第一顆衛星——“吉林一號”一箭四星時,高飛説:“那時壓力很大,公司裏沒有人做過總裝工作,我就去別的地方學習,但每顆衛星的結構特點都不一樣,所以在學習的同時,還要結合自己的現狀去融會貫通。學習歸來,要將所學運用到‘一箭四星’上,並且根據研製衛星的特點制定總裝規程。”  那段時間,她度過了兩個月的“魔鬼訓練期”。

  衛星總裝工作極具挑戰性,高飛從不休週末,而且幾乎每晚都在10點以後下班。“航天結構産品具有不可維修性,為了保證零失誤,每天下班回到家,我都要把一天所有的總裝工作在大腦裏過一遍,把不清晰的或風險點記錄下來,同時還要對第二天的工作做出預估。”高飛説,“那段時間,連做夢都是衛星總裝。”  就這樣,通過團隊5個人的配合,短短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一箭四星”的總裝,這在業界看來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兩次帶隊親臨發射現場  

    高飛兩次帶隊到“吉林一號”一箭四星和“吉林一號”視頻03星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前期大家都很興奮,越是臨近發射,我們心裏越緊張。”高飛説。 “我參加過兩次衛星發射,首星一箭四星發射時,我感觸最深,因為它是我總裝的第一顆星,從頭到尾付出了太多的心血。”高飛説,“看它飛向太空,有種‘送女兒出嫁’的心情。看著衛星搭載火箭越飛越遠,我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這種激動的心情整整持續了一個月。”  商用衛星研製領域沒有經驗可借鑒,高飛帶領著團隊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總結。“團隊裏多是年輕人,所以學習總結特別重要,我要把團隊的所有人都培養成像自己一樣或是超越自己的人,這樣才是成功!”她説。

  科研人員都是“超長待機”  

   長光衛星的科研人員都是“超長待機”模式,“為了更最高效地完成工作,大家都主動自發地工作,不離開自己的崗位,尤其是發射前期,因發射時間已確定,都往前倒推時間表,只為給其他部門留出更多工作時間,那段時間大家經常忙得忘記吃飯。”  為了工作,他們缺席了太多相聚的時刻,而這樣的例子在長光衛星更是數不勝數。高飛分享了一個讓她特別感動的故事,一個男同事在外出差,得知母親患重病,從外地返回第一時間來到公司,把自己的工作進行梳理,每一步都詳細記錄在本上,安排妥當後才去照顧病重的母親。  對於這個特別的工作,長光衛星的科研人員的家人也十分理解。“我們的家人知道這裡承載了太多人的夢想,所以都特別支持我們。”高飛説。

  最難忘的是參與發射

  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報道(陳施):“衛星發射前最後一個步驟是易進完成的。”通過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科研人員介紹,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在公司車間找到了正在緊張工作的易進。  易進,湖南湘潭人,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是長光衛星測試與通信技術研究室副主任。他雖是80後,但在長光衛星已是元老級人物,曾四次參與“吉林一號”系列衛星的研製與發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易進正在工作。攝影-吳慶年

  易進正在工作。攝影 吳慶年

  “拔拖插”是衛星發射前最後一個環節

  因有著航天情懷,易進畢業後沒有回老家,而是來到距家幾千里的長春工作。 2014年12月長光衛星剛剛成立之時,易進作為首批科研人員被選入公司。隨後,他參與完成了“吉林一號” 一箭四星中的“靈巧驗證星”整星測試工作;2015年10月,參與了“吉林一號” 一箭四星發射。在2017年1月9日發射“吉林一號”視頻03星時,他的任務十分艱巨,是整星測試組織人。 易進説,衛星發射中心有技術區和發射區兩個工作區域,衛星運輸到衛星發射中心,進入技術區測試廠房,要綜合測試經公路運輸後衛星各分系統的性能,完成加注階段後,進行衛星與火箭對接前的熱控整理工作,還需要完成與火箭對接和對接後的測試、整流罩扣罩,這樣衛星與火箭便裝成一體了;接下來進入發射區的工作,要完成設備的轉場工作和在發射區各個地面通路的測試,衛星、火箭以及地面三個系統的電磁相容試驗,發射模擬演練,最終到正式發射前最後一步“拔拖插”環節。

  “‘拔拖插’,相比之前的研發工作不算是最難的,但確是發射前最後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最關鍵的步驟。”他説,“首先要對整個發射場流程熟悉,拖插大約拳頭大小,拔的過程需要一點體力,衛星發射前30分鐘,衛星發射場的零號指揮通過對講機將調度指令發到測試車上,接到指令後,需快速爬上4米高的塔架,掌握好力度並迅速拔掉和火箭相連的拖插,隨後收好線纜,快速撤離,整個過程可以説市爭分奪秒。”

  視頻04、05、06星發射帶隊指揮  

   作為元老級研發人員,令易進最難忘的是參與“吉林一號”視頻04、05、06星的發射,他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擔任帶隊指揮,肩負起技術負責人的角色,主要是組織基地所有人員的工作、調控發射場技術方面的安排以及發射時和基地發射零號指揮對話。  發射場生活條件相對艱苦,易進幾乎是晝夜奮戰,壓力巨大。“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天加班到淩晨4點,早上又馬上投入到工作中,中間只睡了兩個小時。”他説。可就是那一次的工作,讓他變得更堅韌,更有擔當,同時科研人堅持不懈的態度讓他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最終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易進説,每次衛星發射成功,對於他和其他團隊成員而言,都是一次快速的成長過程。在每一次發射中,每一位成員嚴謹認真、積極進取的精神都影響著其他人,自己總是被感動。

  每次衛星發射 家人都會準時觀看

  2018年1月19日,“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成功發射,而這次易進的工作是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與發射前整個發射區、技術區的工作梳理。1月16日,他完成工作後返回,他説,這次要把工作交給新人,目的是為了培養新人。對於這份工作,他有著自己的理解——“既高精尖又神聖,我喜歡航天事業,因為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家人的鼓勵和支持給予他更多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和家人雖遠隔幾千里,但是每次發射前易進都會告訴父母。無論多忙,父母都會準時準點守在電視機前觀看,為發射加油鼓勁。

  易進説:“讓更多的衛星奔向太空,為人類造福,刷新中國商業衛星新高度,這是我們長光人共同的願望。”

  研發部85後美女高才生

  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報道(陳施):旁人看來,科研工作很枯燥,與“女生”組合一起更不被看好,然而她卻樂享其中。

  她叫徐婧,一個活潑開朗的85後研究生,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目前在長光衛星測試與通信技術研究室工作,“衛星”、“美女”,在旁人看來兩個完全不搭的詞語卻與徐婧緊密相連,她説這份工作給她帶來最多的就是成就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徐婧正在工作。攝影-吳慶年

  徐婧正在工作。攝影 吳慶年

  “第一天上班感覺很興奮”

  初見徐婧,她身材高挑,皮膚白皙,很健談,是一個邏輯思維極強的女生。

  説起徐婧與“吉林一號”的故事,是從2015年4月份開始的。她説:“畢業回老家工作是我的願望,機緣巧合下,我發現家鄉有一家高科技的企業,於是參加考試,幸運的是從面試到上崗都非常順利。”

  徐婧清晰地記得,那是她第一天上班,她説:“主任安排我到實驗室工作,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衛星,特別興奮,因為上學時學的都是理論知識,現在終於可以把所學運用到實踐中了。”

  當得知公司計劃是2015年10月份以“一箭四星”的方式發射“吉林一號”衛星時,她很激動。

  徐婧的第一個工作內容就是從“一箭四星”的總測階段開始的,先後參與了衛星桌面聯試、聯調、總裝以及大型環境試驗四個階段。她解釋説,測階過程貫穿始終,衛星狀態變化就需要重新測試。

  對於衛星模飛實驗工作,徐婧感觸很深。“衛星在軌期間不能斷電,所以發射前要模擬100小時不斷電的實驗。”徐婧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徐婧正在和同事討論工作。攝影-吳慶年

  徐婧正在和同事討論工作。攝影 吳慶年

  親臨發射現場 感受極大震撼

  與衛星相伴兩年有餘,徐婧印象最深的就是現場參與“一箭四星”發射。“以前電視裏經常看到的畫面,白色的火箭聳立在山谷裏,倒計時後,火箭一下就升起了。”她説,“而當真正親臨現場,參與這個過程時,感觸就更加深刻了。”

  2015年10月7日中午,距離發射前還有40分鐘,那是一種極為震撼的體驗,也是最緊張的時刻。

  發射前不允許用電梯,工作人員要從約8層樓高的塔架上快速撤離,簡直是爭分奪秒,撤離後工作人員要在距離火箭3公里左右的觀測區等待,零號指揮開始倒計時——“ 5、4、3、2、1”, 隨著一聲巨響,火箭升起來了。

  看到自己參與研製的衛星發射到太空,幾名工作人員熱淚盈眶,心中有一種不捨,更有一種自豪感、成就感。

  “打羽毛球最解壓”

  徐婧的成長之路是用努力鋪就的,從最初的參與“一箭四星”總測工作,到如今已可以獨立完成測試工作。然而,工作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她選擇用運動為自己解壓。

  徐婧熱愛科研,也愛生活。“我就兩個愛好,一個是打羽毛球,另一個是跑步。”徐婧説,運動是最好的解壓方式,不僅能讓疲憊的身體得以放鬆,在運動中還能為自己難以攻克的工作找到一些靈感。“公司有健身房,我每週都會打三四次羽毛球,業餘時間也會去公園打幾拍。”

  談到未來規劃,徐婧説會將自己熱愛的科研工作一直做下去,為“吉林一號”星座成功佈局做出自己的努力,一想到未來“吉林一號”138顆星座佈局,會有自己的諸多付出,就覺得很激動。

  希望集齊20年發射紀念勳章

  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報道(陳施):“衛星發射期間,維護地面站接收系統穩定,並順利接收到數據,這是我的工作,也是驗證衛星的成功發射。”潘勝男説。

  潘勝男是一名90後男孩,畢業于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目前在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數據中心一室工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潘勝男接受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採訪。攝影-吳慶年

  潘勝男接受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採訪。攝影 吳慶年

  夢想成為“吉林一號”背後的一員

  潘勝男和“吉林一號”衛星的緣分是從2016年開始的。那年潘勝男讀研三,恰逢長光衛星到吉林大學招聘,董事長宣明現場就長光衛星未來規劃做了一場演講。當時宣明董事長表示:“將打造中國最大的民營遙感星座,在2020年前發射60顆衛星,組成‘吉林一號’完整星座,在2030年前實現138顆衛星在軌運行,具有全天時、全天候數據獲取和全球任意點10分鐘內重訪能力……”

  潘勝男聽到這番演講後備感振奮:“從這段演講中,我看到了一位老一輩科研事業學者的極具遠見、前瞻性的目光,這種品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敢想敢做的勇氣不僅開創了商用遙感衛星的先河,也是我加入長光衛星最大的動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潘勝男正在工作。攝影-吳慶年

  潘勝男正在工作。攝影 吳慶年

  已獨立完成一套存儲軟體開發

  2016年11月,潘勝男進入長光衛星實習。實習期間,學習了網絡架構,了解了各部門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如何相互配合開展工作,並繪製了整個數據中心的設備的佈局圖。

  2017年7月,潘勝男正式入職,先後參與了“吉林一號”視頻03星至08星的發射工作。在近期發射“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的過程中,他的工作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發射前要查驗數據中心設備運行是否正常,保證西安、北京兩個控制中心專線通暢;發射後要等待數據傳輸,然後將傳回的數據進行解析。

  2016年年末,公司確定自己開發相關數據系統。2017年,潘勝男主要工作重點是研發分佈式存儲軟體,“以往的存儲軟體是外購的,業務類型滿足不了所需,價格貴,沒有可靠的保障性。”最終,經過5個月的設計、研發,他獨立開發的系統已經全部完成。

  “兩枚紀念勳章是我最大的驕傲”

  在長光衛星工作已一年有餘,記憶最深的是衛星每次出征前,公司都會舉辦出廠儀式,董事長帶領全公司的同事一起歡送衛星出廠;衛星發射成功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慶祝。之後,參與人員還可以領到一枚衛星發射紀念勳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潘勝男展示所獲得的兩枚紀念勳章。攝影-吳慶年

  潘勝男展示所獲得的兩枚紀念勳章。攝影 吳慶年

  潘勝男現在已經有兩枚衛星發射紀念勳章了,一枚是“吉林一號”視頻04、05、06星的勳章,另一枚是“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的勳章,他把勳章擺放在電腦旁,陽光映襯下格外顯眼。

  “衛星發射成功有我的一份努力,我很自豪,它激勵我前行。”潘勝男説,“我的願望是集齊10年、20年的衛星發射紀念勳章。”

  最年輕的技術人員

  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報道(于明傑 陳施): “衛星發射成功後,我有種孩子出息了的感覺!”説這話的,是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最年輕的技術人員袁建富。

  袁建富是2017年3月入職“長光”的,在父母眼裏,他還是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孩子,而不到一年的時間,他感覺自己迅速成長起來了,有種當了“家長”的感覺,而讓他有這種感受的,就是前不久發射成功的“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袁建富接受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採訪。攝影-吳慶年

  袁建富接受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採訪。攝影 吳慶年

  “能在家門口的高科技企業工作,幸福感超高”

  從天津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來自家鄉長春的高科技企業給袁建富遞來了“橄欖枝”,讓他喜出望外。在他看來,這不但是一家可以實現自己航天夢的“高大上”的公司,也是科技“獨家獸”公司,稀有珍貴,前景大好。

  剛入職時,袁建富正趕上“吉林一號”視頻04、05、06星進入測試階段,看到師兄們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他特別想“一展身手”。但他還是按捺住性子,向師兄們學習,無論是軟體還是測試設備,師兄們都耐心教,他虛心學。

  袁建富説,在“長光”大家都以師兄、師弟相稱,雖然不是來自同一所學校,但是在商業衛星這個領域,大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衛星‘雙胞胎’運行狀態特別好”

  袁建富所在的科室是測試與通信技術研究室,他説,測試工作就是查找問題、定位問題、解決問題,因為衛星研製生産具有不可修復性,必須在組裝前確保萬無一失。

  對於第一次上手,袁建富印象深刻,那是“吉林一號”視頻04星的桌面聯調,他負責對接飛輪,將設備與中心計算機對接,觀察通信設備是否順暢、有無錯誤等。通過那次上手,小袁很快進入狀態,並且快速熟悉了整套測試流程。

  “公司高效的運行模式,雖然讓我感覺壓力有點大,但是更多的是給了我們迅速成長的平臺和機會,這個太難得了!”袁建富説。

  “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測試時,袁建富就有了一定的經驗,已經可以獨立負責某個階段的測試了,這讓他異常興奮。他説,每個人嚴細認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感染著他。

  “大家看衛星發射直播,看到火箭點火,衛星進入預定軌道,會激動不已。我們看到那個瞬間,更多的是緊張,直到十幾分鐘之後,有數據傳回後,我們才算松了口氣!”袁建富説。

  在袁建富和他的同事們看來,“吉林一號”視頻04、05、06星就是傾注了他們心血的衛星“三胞胎”,而“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就是剛剛出息了的“雙胞胎”。目前,這個衛星“雙胞胎”運行狀態特別好!

  這些年輕的科技工作者為研製生産衛星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熱情,正如袁建富説的那樣——“衛星,幾乎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別人的朋友圈內容特別豐富,我們的朋友圈都是關於衛星的,這些衛星是我們的興趣所在,也是最令我們引以為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