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月1日至3月14日 長春雨量多 氣溫低
2018-03-23 13:16:57  |  來源:長春晚報  |  編輯:田東艷

  原題:今日是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智慧氣象”,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一張載有預報服務數據的“大網”正均勻鋪展開來——正探索72小時內1小時間隔預報

  長春晚報3月23日訊(記者 孫嬌楊):2018年世界氣象日(3月23日)紀念活動主題為“智慧氣象”。近年來,長春市的氣候有何特點?今年以來,長春市的天氣怎麼樣?22日13時30分,長春市氣象局副局長楊志東、氣象臺副臺長張智勇做客民生直播間,圍繞“智慧氣象”這一世界氣象日主題,結合氣象防災減災和保護生態環境等熱點,普及氣象知識。

  近5年長春市呈高溫多雨趨勢

  天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也是大家都關注的熱點。近5年,長春市的氣候有著怎樣的特點?

  印象中,很多人認為這幾年的氣溫一年比一年高。實際數據顯示,近5年(2013年—2017年)長春市基本呈高溫多雨趨勢,年平均氣溫5.8℃,較歷年均值高0.2℃,年平均降水量590.9毫米,較歷年均值多34.1毫米,氣候異常多變,向“更熱、更旱、更澇”趨勢發展,暴雨、乾旱、霧霾、寒潮、高溫等極端天氣頻發,氣象記錄屢被刷新,給經濟社會和人們生産生活帶來較大的災害風險。

  2017年7月13—14日、19—21日長春市連續出現罕見暴雨天氣過程,導致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當年7月16日長春市區降水量64.7毫米,20日雙陽降水量70毫米。

  受颱風水汽北上和高空槽共同影響,2017年8月2日午後開始長春市出現了明顯降水天氣,截至8月3日20時,全市平均降水量43.9毫米,其中長春市區64.4毫米。

  2017年春末高溫刷新歷史記錄

  2017年5月18—19日,長春市出現高溫天氣,農安、德惠、九台和雙陽日最高氣溫突破當地同期歷史高溫極值,特別是農安最高氣溫達34.4℃,不亞於南方“火爐”城市夏季最熱時的溫度。春末高溫超34℃,刷新全市歷史記錄。

  2017年6月14日—7月18日,長春市出現長達35天之久的明顯高溫段,全市平均氣溫較常年高2.2℃,居歷史第3位(2000年25.5℃,1997年24.7℃)。大範圍的高溫天氣多達17天(全市日最高氣溫高於30℃)。7月9日雙陽極端最高氣溫達到34.3℃。持續的高溫天氣對人們的生産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導致防暑成本及供電壓力加大。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個多風的季節。2017年5月5—7日,長春市出現罕見大範圍長時間大風沙塵天氣,持續了3天,最大風力均超8級,德惠出現10級以上大風,同時伴隨揚沙和浮塵。持續大風沙塵天氣導致部分地方設施農業損毀,房屋倒塌,經濟損失嚴重。

  1月至3月14日雨量多氣溫低

  2017年春末高溫刷長春市歷史記錄,初冬氣溫卻異常低。2017年11月14日至12月20日,長春市出現明顯低溫段,全市平均氣溫-12.2℃,較常年低3.0℃,為1986年以來低溫的第4位。36天時間,有30天氣溫低於常年,11月29日出現大範圍寒潮天氣。長時間低溫不僅給人們生産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更使供暖、運輸及地下管網維護等工作面臨挑戰。

  今年以來(2018年1月1日至3月14日)雨量特別多,氣溫偏低。全市平均氣溫-14.6℃,比常年-11.9℃偏低2.7℃,比上年-10.5℃偏低4.1℃;全市平均降水量28.3毫米,比常年12.5毫米偏多15.8毫米(多126.4%),比上年22.1毫米偏多6.2毫米(多28.1%),居歷史同期多雨雪第4位。其中,前期降雪少,只有1月8—9日一次小到中雪過程,從2月28日開始進入多雨雪時段,至3月15日已有4次大的降雪過程,其中3月3日農安、德惠、九台和榆樹出現暴雪。

  預報空間解析度5公里×5公里

  23日是世界氣象日,2018年的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智慧氣象”。智慧氣像是氣象與科技、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如當降雨量達到閾值時,積水監測和內澇風險管理系統自主運行,將預警信息推送至政府決策部門;當氣溫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供暖、電力等單位將根據定制化的預報産品,啟動相應預案;當颱風來臨時,出海打魚的“船老大”直接收到包括氣象預警在內的各類信息,按照引導回港避風……

  在前端,氣象部門蒐集、應用、分析、運算氣象數據更為“智慧”,預報産品更加精細化;在應用端,從防災減災到保障生産活動,再到公眾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智慧”的氣象服務將改變你我的生活。

  以前,不少人會吐槽,明明天氣預報説會下雨,實際也的確下了雨,可是這場雨還真沒下到“我”頭上。這是因為,過去人們雖能依據氣象監測站點的數據來預測天氣,但是站點本身分佈並不均衡。如今,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一張載有預報服務數據的“大網”正均勻鋪展開來。在哪個網格裏,就能得到該網格預報。目前,網格的空間解析度已達到5公里×5公里,時間上則可實現逐3小時發佈未來10天的天氣預報。

  當前,氣象科研人員正在探索開展72小時內的1小時間隔預報,將日極端溫度和濕度預報時效延長到15天,並試驗開展2.5公里×2.5公里網格的全國天氣預報,以及10公里×10公里網格的全球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