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之城”長春:經濟實現“雙8”增長 財政收入70%以上投入民生
2018-04-02 09:34:11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田東艷

  原題:“幸福之城”的奮鬥軌跡——來自“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長春的報道

【聚焦吉林(標題+摘要)】【社會民生(標題)】【圖説吉林】【魅力吉林1(206*300)】【關東黑土(長春)】【移動版(列表)】“幸福之城”長春:經濟實現“雙8”增長 財政收入70%以上投入民生

長春的城市“外灘”南溪濕地公園。常萱 攝影

  吉林日報4月2日訊(記者 陳耀輝 王英 孟凡明):長春,一座讓本地人自豪、外地人羨慕的“幸福之城”。

  週末,在長沙創業13年的一家藥企董事長陳先生回家鄉哈爾濱探親,專門抽時間到長春拜訪老同學盧先生。

  “幾年不來,長春變化可真大,越來越有大都市樣了。”

  “長春這兩年發展特別快,兩橫三縱快速路、地鐵1號線全線通車,舊城改造把整個老城都翻新了,新建的南溪濕地公園非常漂亮,面積比南湖還大……”

  談起幸福城市話題,盧先生回憶起和老友的對話。“這些年走過很多大城市,還是覺得生活在長春最舒服。”從20年前剛畢業時騎自行車跑業務,到去年買了聯排別墅,盧先生每天和家人享受著美美的幸福。

  仍住著老房子的李來昌老人有著同樣的幸福感。看著舊城改造後花園般的小區,平日裏愛讀書的他寫下幸福感言:“長春是個好地方,日子舒心賽蜜糖。生活富足有保障,舊樓換上新衣裳。環境優美最宜居,幸福生活萬年長。”

  並非長春人自誇,更有權威例證。2017年,長春第十次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同時摘下“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民獲得感案例獎”。

  幸福從哪來?探尋長春的“幸福密碼”,正應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那句樸實而深刻的話: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經濟實現“雙8”增長,財政收入70%以上投入民生

  幸福,基於更加殷實豐厚的家底

  發展是幸福之源。暢談建設幸福長春的體會,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説:“民生是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發展帶動民生,以民生促進發展,就是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讓百姓生活更幸福。”

  “鞏固經濟持續穩定向好勢頭,實現各項經濟發展目標,投入更多財力用於民生。”2017年建設幸福長春大會上,長春市市長劉長龍這樣承諾。

  圍繞發展這一主題,長春打開全新視野。“立足吉林看長春、面向全國看長春、走向世界看長春”,瞄準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這一目標,長春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産業結構,改善營商環境,推動汽車、軌道客車、農産品加工三大傳統優勢産業加速邁向高端,先進裝備製造、生物及醫藥、光電信息、醫藥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大數據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齊頭並進。紮實的“3+6”産業體系框架,變中求新的動力轉換,為長春經濟穩增長築牢基礎。2017年,在重點實施的1311個億元以上項目、313個10億元以上項目拉動下,長春在東北地區率先走出經濟下行拐點,地區生産總值、地方級財政收入重返“雙8”增長軌道。規上工業産值增速突破10%、增加值增速超過9%。全新的發展突破,積澱了更加殷實的幸福家底。

  為幸福添力的不僅有硬實力,還有改革帶來的發展軟實力。

  “以前一個項目可研批復要跑好多地方,20天都辦不完,現在一個窗口兩三天就完事。”談起政府辦事效率,長春城開集團前期部部長趙雲峰由衷感嘆。

  始於2016年的政務服務“一門式、一張網”綜合改革,讓企業法人、自然人深切感受到“進一個門、上一張網、辦所有證”的快捷與便利。到2017年10月底,全市受理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40多萬件,群眾滿意率99.74%。

  “一門式、一張網”,用政府權力“減法”換來市場活力“乘法”。2017年前11個月,長春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589戶,總量是3年前的兩倍,民營經濟蓬勃發展。

  百里母親河重泛清波,166平方公里老城蝶變

  幸福,來自日建日改日新的好環境

  冬日的南溪濕地公園美如水墨,如約而至的瑞雪颺颺灑灑,給正在這裡上演的“2018中國長春冰雪紅人秀”增添了無限詩意。

  “整個公園310公頃,設計了繽紛景觀帶和詩意生活廊。前方是君子湖,取意長春市花君子蘭;右側是蝶湖,形似一隻展翅蝴蝶……”指著不遠處的湖景,長春市建委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苗喜臣娓娓道來。

  光影橋、生態島、長白文化園、工業軌跡園……三年前,這裡還是雜草叢生的澇洼塘,經過1000多名建設者800多個日夜的奮戰,如今已成為長春的“城市外灘”。

  “這是去年‘十一’公園開放當天拍的,看這花海多漂亮!”聊起南溪濕地公園,家住中海國際社區的周利華女士打開微信朋友圈。一條微信,幾十個朋友點讚。

  “南溪濕地絕非簡單意義上的一個公園,而是伊通河綜合治理暨百里生態長廊建設的一個關鍵點,集防洪減災、生態保育、文化旅遊、休閒娛樂、教育展示于一體,防洪標準200年一遇。”長春市建委副主任陳鐵志介紹説。

  “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這是長春的治河理念,更是這座城市的生態觀、發展觀。“伊通河的水生態治理,主要解決水從哪來、水面如何清兩大問題。”陳鐵志告訴記者,目前,28個污水吐口全部截污,9座調蓄池完成主體。降雨時,溢流污水直接進入調蓄池,並在一定時限內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後再補充河道水量。

  改造生態環境的同時,持續兩年的舊城改造,讓三環以內166平方公里的長春老城華美蝶變。

  午後陽光正暖,在經開六區消防文化主題廣場,一位年輕母親牽著孩子的手,輕聲講著安全防火知識。

  看得見的“面子”變化愉悅人心,看不見的“裏子”變化更讓人舒心。

  “以前這裡到處是違章建築,尤其是下水,經常堵,一到夏天臭氣熏天。”談起小區變化,年近七旬的盛香珍老人讚不絕口:“改造後,下水一次沒堵過,小棚子全拆了,樓也新了,還打通十多條路,進出特別方便。”

  目前,20個商圈、316個老舊住宅區、600多條街路舊貌換新顏,拆除各類違法建築近432萬平方米,1600多公里地下管網完成改造……”長春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舊城改造總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世忠告訴記者説:“下一步,將繼續提升長效化、精細化管理水準,鞏固好舊城改造成果。”

  20萬小學生課後免費託管,“暖流計劃”惠及893萬人次

  幸福,來自無所不在的溫心暖流

  對於孩子正上小學的長春雙職工家庭而言,最讓他們幸福的是,“蓓蕾計劃”的實施,解決了“三點半”這道全國性難題,20萬名小學生獲得課後免費託管服務。

  “以前孩子三點半放學,我四點半下班,根本沒時間接,只能去校外託管班;現在好了,放學後又延長一個半小時,我下班再來接,時間剛剛好。”提起蓓蕾計劃,東北師大附小的學生家長劉冰如是説。

  “目前,託管時間是放學後延長90分鐘。”長春市教育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處處長黃蓓告訴記者:“市教育局還將打造‘蓓蕾計劃’升級版,探索‘靜態輔導+動態活動’‘課業託管+學校社團’等託管模式,滿足學生和家長更多需求。”

  “蓓蕾計劃”只是幸福長春建設的一項新舉。旨在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暖流計劃”,更讓眾多群體幸福不已。創業初期資金短缺,一度讓大學生創業者王詩白愁眉不展,“暖流計劃”的貼息貸款政策讓他順利拿到10萬元,他的生鮮小店越做越火。2017年,這樣的受益者達893萬人次。

  幸福遠不止於此。2018年長春市兩會上,記者看到這樣一份民生帳單,也是幸福清單。

  ——新增義務教育學校8所、普惠性幼兒園18所,打造“溫馨村小”182所,創辦新優質學校100所;

  ——51家城市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3.6萬名殘疾人獲得精準康復服務,7家市級醫院專科醫療救助中心為農村貧困患者提供免費治療;

  ——又有2.7萬貧困人口、124個貧困村實現脫貧;

  ——城鎮新增就業11.4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

  ——解決18.2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改造農村廁所2.9萬戶;

  ……

  讓群眾更有歸屬感、安定感、幸福感,這就是長春改革發展的不變追求和動力源泉。

  幸福長春,正像一列開往春天的動車,動力十足,滿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