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省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
吉林日報  2018-05-18 09:24:32

  原題:黑土地上的“綠色衛士”——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吉林經驗”

吉林省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

稻田養鴨(資料圖片)

吉林省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

初具規模的吉林市春新家庭農場的河道景觀設計。 吉林日報記者 劉佳寧 攝

  吉林日報5月18日訊(記者 劉佳寧):近年來,面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內在需求,面對綠色興農的發展方向,吉林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積極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截至2017年,吉林省主要農作物的綠色防控面積達到5614萬畝,其中生物防治玉米螟面積年均達到3600萬畝,居全國首位;水稻生物、物理和航化作業防控面積持續提升,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穩步推進,農藥使用量提前三年實現零增長,為農業綠色發展和節本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著眼提質增效 強化綠色防控

  5月上旬,吉林省的水稻育苗工作正在展開。吉林市昌邑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試驗溫室內,工作人員察看著6種不同施藥情況的水稻苗的生長狀態。“這種水稻抗性較差,因此綠色防控尤為重要。2018年這個對比實驗下來,我們就能拿出結果進行應用了。”幹了大半輩子的農技推廣工作,昌邑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陳俸歷數著這些年來病蟲害防治手段的進步,講述了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鬥爭經驗”。

  為找出最適合當地環境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技術方案,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聯合科研技術單位,用了六七年時間,進行大規模的不同區域、不同蜂種的組配實驗,最終選擇了防效好、成本低的稻螟赤眼蜂、螟黃赤眼蜂和松毛蟲赤眼蜂三種蜂混合應用的組配方案。這種混合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術,吉林省從2016年開始列入財政專項,兩年來,防控面積突破60萬畝,補貼資金750萬元。2018年以來,已經落實100萬畝,補貼資金達到1500萬元,支持力度逐年提升。

  吉林省的玉米生産一度被玉米螟所困擾,常年為害損失率達10%以上。從2002年起,生物防治“智鬥”玉米螟的工作就已開始。到今天,共投入財政資金5.7億元,每年實施面積從900萬畝擴大到3600萬畝,培育赤眼蜂和白僵菌等生防産品生産企業10余家,累計防控總面積近4億畝,實現常發區全覆蓋,挽回糧食損失超過130億公斤。從平均防效來看,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基本持平,但使用農藥次數減少,累計節省化學農藥費用近60億元。

  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測報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預測預報是植保綠色發展、農藥減量使用的主要支撐手段”。為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他們在全省53個病蟲監測點加密監測,及時準確掌握病蟲發生動態。2017年建成和完善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田間監測點18個,2018年還計劃建設15個監測點,並計劃在3年內將監測點覆蓋到省內的每一個縣份。

  聚力技術集成 注重示範引領

  農業綠色發展的新形勢,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提出了走集成應用模式的新要求。為應對這種需求,吉林省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相融合,集成推廣應用生態調控、理化誘殺、天敵釋放、生物農藥、植物免疫誘導等一系列綠色防控技術,深入開展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集成應用研究,摸索出了一些好模式和好方法,形成一批以作物為主線的防治效果好、操作簡便、成本適當的技術模式,在生産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推進綠色防控提供了借鑒。

  記者從農安、德惠、榆樹等産糧大縣了解到,吉林省的農作物病蟲害航化作業也走在全國前列。據當地農技人員介紹,他們現在推行的農作物病蟲害航化作業,全部採用高效、低毒和低殘留的環境友好型農藥,並應用專用防飄逸助劑,制定了嚴格的噴灑標準和航化範圍。全省航化作業面積從最初的60多萬畝,擴大到現在每年近400萬畝,服務方式也實現了從“推廣産品”到“推廣服務”的跨越,從2014年到2017年底,累計投入航化作業專項資金1.46億元,作業面積1200萬畝,推廣應用環境友好型生物農藥面積達1418.87萬畝。全省各類高效植3保機械擁有量達到6.5萬台套,為防治突發病蟲害提供了保障,保護了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

  2017年,吉林省已經建設國家級和省市級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範區174個,年示範推廣抗生育劑綠色滅鼠、重大害蟲理化誘控和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10余項,示範面積超過300萬畝。水稻、玉米、大豆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累計面積達4062.74萬畝次,農藥減量控害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落腳農民增收 服務鄉村振興

  目前,吉林省的水稻種植面積在1200萬畝左右,每年因防治不及時,造成水稻減産5%以上,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

  全省農技部門示範推廣的水稻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採用抗病品種、種子處理、田間管理、低毒農藥等方式進行防病,翻耕、灌水、殺蟲燈、性誘劑等方法進行防蟲,機械除草、人工除草、鴨蟹除草等方式進行除草,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來到吉林市昌邑區孤家子鎮紅衛村的春新家庭農場所在地,40釐米高的石棉防逃網圍住了蟹苗池,螃蟹苗等待著被投放到水稻田裏。農技部門在這裡開展了兩年的稻田養蟹技術示範,不僅提升了稻米品質,更增加了農場的經濟收入。農場從最初的水稻種植,發展到如今的糧米加工、水産養殖、觀光旅遊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形成了一條循環農業生態鏈。

  “普通農戶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生産的水稻,刨去成本,平均一公斤能多賣三四毛錢,按一公頃地9000公斤計算,純收益在3000元左右。要是我們農場自有的高檔品牌,一斤稻米能賣到30元以上,效益更加可觀。”站在剛起過壟的田間地頭,農場負責人張春新仿佛已經看見了2018年的好收成。

  “任何的技術最終都要落到農民增收這一主題上,雖然防控成本有所增加,但綜合經濟效益提升了,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潘希波説,接下來,他們將聚焦糧食生産功能區、果菜優勢區和“三品一標”農産品基地“三個重點”,集成組裝成熟的可複製、可推廣、輕簡易行、農民樂意接受的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引領農業綠色發展。

編輯:田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