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省各地破解旱情的多元路徑探尋
吉林日報  2018-06-01 09:03:48

  原題:合力解難題 旱地降甘霖——聚焦我省農業抗旱能力建設

吉林省各地破解旱情的多元路徑探尋

此處為松城灌區渠首,這裡清流經提升後自動涌進稻田地裏。 吉林日報記者 曾慶偉 攝

吉林省各地破解旱情的多元路徑探尋

白城人工增雨基地的增雨飛機。吉林日報記者 曾慶偉 攝

  吉林日報6月1日訊(記者 曾慶偉):廣積糧谷,興修水利,務本興農。2018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提升農業發展品質,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強調“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抗旱防洪除澇能力”,突出了夯實農業生産能力基礎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地位。

  一場透雨滋潤,廣闊田野生機勃發

  雨!雨!雨!近期,吉林省中西部遭遇春旱,人們盼望著雨水快點降臨。持續春旱,靠什麼緩解旱情危機?這對吉林省農業抗旱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近日,記者深入種植大戶、增雨基地和水利工程幹渠豐産帶,探尋吉林省各地破解旱情的多元路徑。

  來個“東北冷渦”解決了問題

  5月27日的一場大雨,讓乾旱的大地頓時振作起來。榆樹市環城鄉福安村,頭雨播種的玉米,苗出較齊;過雨播種的,苗出才七成多。在3組李福恩的玉米田裏,苗出六成。5月24日,他們動用兩輛四輪車10多人,拉水催芽“坐水種”補玉米苗。10多公頃地,補種近4公頃的面積。5月27日,剛補種後就下雨了,地勉強種上,如果後續水源跟不上,不能及時抗旱灌溉,它的長勢和正常長勢要差一大截。“2018年春旱後,大田邊打了井,灌溉有了保障。”李福恩説。

  人工影響天氣對農業影響很大,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天氣過程,再好的團隊、裝備,都不會讓雨下到滿意。在西部白城,5月11日,鎮賚有個降雨小過程,位於白城人工增雨基地的飛機便開始增雨作業,5月16日起到5月29日,他們的飛機往返長春、四平、白城等地,持續開展協同增雨作業。基地主任綦文龍介紹説,吉林省建增雨基地解決旱情,就是希望作為小雜糧生産基地、“十年九旱”的白城年年都是豐收年。吉林省作為産糧區,通過人工增雨等一系列舉措,實現增産百億斤糧食的目標。白城人工增雨基地共有18名員工,雖人手有限,卻身兼數職,保證增雨飛機作業有序進行。

  受降雨和人工增雨共同影響,5月27日至29日,全省出現大範圍降雨過程,平均降雨量為26.7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現在白城為39.6毫米,中西部地區旱情大部分緩解。“火急火燎地等雨,乾旱季節下黃金。”省人影辦主任劉健介紹説,白城位於大興安嶺西坡,空氣過來下沉,雲層不是很厚,到白城散掉,地形影響了氣候。東北冷渦春季都不停,冷渦到這兒就走了,因此白城屬嚴重乾旱地區。

  人工增雨與灌溉投入相比,仍是個小數目。據初步測算,西部農戶澆地一天一夜,每公頃的費用要1000多元。農安縣玉米種植大戶和專業種植合作社,在春旱期間一般澆兩遍水後,澆水地塊的玉米每斤就要少收入0.1元;如果等不到5月末的透雨,他們再澆一遍,就有種植虧本的可能。

  農田灌溉 既有歡樂又有憂愁

  因去冬以來,降水少了五成,2018年春灌期間,全省有3座中型水庫、132座小型水庫蓄水偏少,科學調度成為讓農民早受益的關鍵之舉。

  在長春新區西營城街道石人溝村,泡田時間因來水較晚而明顯縮短,這期間旱田需要灌溉,但沒有拉水車澆地。

  種植戶張書良的2公頃玉米地在5月22日因有了降雨,才緩了過來。雖然錯過了最佳灌溉期,他在完成對1.2公頃水田插秧後,又對大田進行了補種。

  旱情當前,各地正科學靈活運用自身條件抗旱減災,同時利用雨水補充地下水,讓當地的水休養生息。

  年年“坐水種”,澆地有設備,仍然需要天下雨。産自大布蘇種植基地的乾安黃小米、豆子等,是由乾安縣隆盛糧油公司投資的。他們在種植中採用“坐水種”,一般選在降雨前播種。銷售經理高峰介紹,他們公司先後投入200多萬元購買安裝噴灌和滴灌設備,去年起就在乾旱季節澆地。2018年承包的400公頃種植地塊,拿出200多公頃種植穀子,其餘地塊種植豆類、葵花和玉米,因井水澆地較涼,不利於作物營養成分形成,他們仍盼著下雨。

  松原春天生態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李春峰,在長嶺縣三十號鄉腰井子村有125公頃鹽鹼地改造項目,2018年是他經營的第7個年頭。由於直抽地下水泡田會過涼,他們通過蓄水池晾曬升溫,然後再灌田。為了拓展更多項目,李春峰又進軍設施農業,建200棟大棚種植蔬菜,以增加土地産出效益。由於有充沛地下水、草原等資源,他總投資1.5億元的地塊,已增值到5億多元。

  但隨著自備井開采地下水逐年增多,一旦地下水超採嚴重,也會給他們帶來壓力。

  巧解農田乾渴 田野響起叮咚歌

  每年春耕時節用水量大,村民生産生活用水緊張,迫切需要置換出農田用水。

  “旱天,用水量增加,水就有些緊張了。”在農安縣濱河鄉十八家子村,雨後村民聚在一起,説著用水澆地的事。供水泵站管理員張繼民介紹,在不下雨的旱天,他要供水50噸,下完雨之後,一天供水10多噸就夠了。過多送水,必然幹井,井不行了,就得重新打個井。好在玉米需水與降雨同步發生,緩解了生活用水壓力。

  2018年春旱,水利設施成為農業灌溉的重要保障。走進農安縣松城灌區,站在渠首向下望去,清澈的水流滋養出沿岸兩側豐産帶。縣水利局副局長董士榜介紹,該灌區渠道長83公里,引松花江水入波羅湖,春旱發生後,村民用生態補水當灌溉用水,用一些水管抽水澆地,渠道兩側近4公里地塊都用到了這裡的水。

  “河湖連通”是生態用水,替代農業灌溉用水後,有效減少地下水過度利用,減少了地下水的損失。專家建議,農民澆地一般都用河流或地下水,不雇人,自己澆地,也要增加用電、用油等成本。讓農民用上“河湖連通”的水,確保糧食生産安全,意義重大。用水戶利用通水初期,配套不完善的時候,這些水可以給乾渴的農田供水。因此放到河道裏給農業生産用,以此來緩解旱情。

  春季連續乾旱,渠道沿線澆地管道縱橫,作物喝著井水生長,人工增雨抗旱……從地表、地下到雲中,織就的水網,仍然需要全社會去關愛和珍惜。為了讓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得以休養生息,吉林省農業生産正逐漸啟用“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從傳統灌溉向節水節肥邁進——唯有如此,水才能長流不息;汩汩清水,才能成為助力吉林省實現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源泉之一。

編輯:田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