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平市工商局:“只跑一次”的“工商樣本”
吉林日報  2018-07-04 08:53:15

  原題:“只跑一次”的“工商樣本”——來自四平市的報道

  吉林日報7月4日訊(記者 崔維利 王紀佳 通訊員 田菲 張卓):6月13日一大早,第一次“下海”創業的范示野,到四平市鐵東區政務大廳工商窗口辦營業執照,卻被領到微信辦照服務區。工作人員教他在手機上填報信息、上傳材料、人臉驗證、後臺審批、亮照發照,整個流程一氣呵成,僅用了23分鐘。拿到執照的小范幽默地説:“一部手機搞定登記辦照!可見夢想還是要有的,這不就實現了嘛!”

  四平市工商局是吉林省商事制度改革的領頭羊。2014年以來,他們發出全省第一個電子營業執照、全省第一個家庭農場營業執照、全省第一個一照多址營業執照、全省第一個集群註冊營業執照、全省第一個同城通辦營業執照、全省第一個專業市場零材料辦理營業執照。如今,“只跑一次”改革又走在了前面。

  2014年以來,四平市場主體每年新增2萬戶以上,目前總量達17萬戶,4年間市場主體新增長量為12.3萬戶,幾乎等於商事制度改革前市場主體總和。

  談到體會,局長陶立春説:“‘放管服’改革的支點是商事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的支點是‘只跑一次’改革。我們緊緊抓住五個環節,通過凝聚共識、突破堵點、創新載體、提升效能、抓好配套,梳理出190項工商事項,6月底已經有80%實現‘只跑一次’,其中30%以上達到‘一次不跑’。”

  凝聚共識——

  “任事者身居其中,當絕利害之慮”

  “只跑一次”改革,是“敢動自己奶酪”的改革,必須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氣。

  改革之初,陶立春耳邊有一些“雜音”:“這麼改會不會出現問題”?“步子邁大了不好往回收”!“等有了現成經驗再抓更穩妥”……

  轉變思想、凝聚共識,是當務之急。怎麼轉變、怎麼凝聚?陶立春胸有成竹:話要點明,理要講透,“一把手”要帶頭。

  於是,利用局長辦公會、黨組會、理論中心組學習會、專題討論和集體學習等一切機會,陶立春領著大家聯繫實際,一遍遍學習上級精神,分析老觀念老想法,梳理改革清單,制定改革方案。一個上午的局長辦公會,研究的改革議題多達11項。人們記住了陶立春引用的那句話:“任事者身居其中,當絕利害之慮”。舍小利而成大義,是境界也是職業操守!人們還看明白了一件事:“只跑一次”改革,是工商局的“一把手”工程:3月份至今,局長主持召開的與“只跑一次”改革有關的會議,多達13次;陶立春親力親為,每週至少一次到政務大廳現場,查實情、解難事。5月23日,他來到鐵東區政務大廳窗口,研究“一站式”服務流程如何運行。5月30日,又到這裡察看落實情況。

  行動最具感召力。慢慢的,大家的觀念轉過來了,積極性主動性逐步顯現。

  突破堵點——

  權力歸零·權力歸集·權力歸民

  關鍵堵點就是權力,迷戀權力、流連權力、不放權力,“只跑一次”無從談起。四平市工商局從問題癥結入手,刀刃向內、主動削權,概括起來就是權力歸零+權力歸集=權力歸民。

  “權力歸零”:4月24日,四平市工商局第11次黨組會研究決定,將城區(開發區)工商分局登記事項,全部納入政務大廳。按照地域劃分,將鐵西分局和紅開分局的登記業務,統一歸入四平市政務大廳,將鐵東分局和經開分局的登記業務統一歸入鐵東區政務大廳,將基層分局(所)的審批權力全部歸零。在“權力歸零”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新問題:登記業務全部進入市區政務大廳,一些偏遠鄉鎮的群眾和企業增加了“辦事半徑”。通過反復討論,決定仍然保留鐵東區石嶺、葉赫、山門3個工商所的登記業務,“就近辦”。“權力歸零”的基層分局(所),被賦予新的職能:“騰出身子”抓消費維權、市場監管。

  “權力歸集”:兩個政務大廳接住了所有審批事項,能不能接得好、落得實?四平市工商局採取了多項硬措施:實行低臺敞開式辦公;設置自助服務區;實行“諮詢服務一口清,發放資料一手清,審查受理一次清”;人員配備向窗口傾斜,挑選優秀幹部。

  “權力歸民”:“權力歸零”加上“權力歸集”,從此“大廳之外無審批”,“清單之外無權力”,真正實現了“一枚印章”管審批。這道無形的“防火牆”,也隔開了“權力尋租”的土壤,“遇事不求人、規則無偏見、投資有商機”成為現實。6月1日上午9時許,鐵東區政務大廳工商窗口核發了入廳後第一張工商營業執照,“只跑一次”得以“全額兌現”。

  創新載體——

  信息化+大篷車+“一條龍”

  信息化平臺助推“零跑路”。2017年4月,四平市工商局開啟了全程電子化登記系統的全省試點。負責系統開發的長春易申軟體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王洪濤回憶説:“為了將原本已經做得很好很細化的工商登記工作體現在系統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我們的研發團隊與工商人員共同梳理表格,研究流程,用信息化實現化繁為簡,讓信息代替百姓跑。”同年8月,全省首張電子營業執照在四平核發。從面對面到鍵對鍵,今年6月又載入了公安部“人臉識別”全新系統,辦事人足不出戶,通過電腦和微信就能辦照。

  大篷車開進農村大集。5月28日,工商執照受理流動“大篷車”,開進了石嶺鎮的農村大集,“工商執照怎麼申辦?”“辦的時候都要啥?”面對大家的疑惑,工作人員拿著宣傳單一一解答。石嶺工商所所長畢首亮介紹説:“流動‘大篷車’定期在石嶺鎮大集現場辦理營業執照,當天現場發放了3個全省首創的‘流動辦’工商執照”。

  政銀合作一條龍。6月11日,四平“工商註冊通”完成了第一次試運行,全省首張銀行代辦工商營業執照由此産生。這是“政銀合作”的全新載體,由四平市工商局提供技術支持、人員培訓,銀行提供電子打照機,併為需要開戶的企業提供“信用快貸”“抵押快貸”“質押快貸”等融資服務。通過“政銀助企”,實現了企業從登記註冊到銀行開戶的全流程對接。

  提升效能——

  能減的再減,能壓的再壓

  時間能不能更短?距離能不能更近?材料能不能更減?流程能不能更精?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四平市工商局對現有事項、環節、材料、時限、費用進行再梳理、再精簡。

  辦事事項再減少。6月2日,四平市工商局分管副局長帶領相關科室業務人員,利用週末時間對前期梳理出的192項“只跑一次”進行再梳理,逐條排查還有沒有可以取消的事項。6月7日,率先取消了“企業名稱牌匾簡化備案”和“公益廣告備案”2項工商事項。

  辦事環節再減少。四平市工商局確定,一般登記事項由窗口受理員“一人審核”,1個工作日辦結;相對複雜登記事項實行“一審一核”,由窗口受理員受理,核準員作出核準,3個工作日內辦結;重大(疑難)登記事項,由集體討論決定,在法定時限內辦結。其中,“一人審核”事項達到70%以上。

  申報材料再減少。在全市範圍內推廣企業簡易登出登記,符合法律條件的企業,登出登記時不再提供清算報告、登出決議、清稅證明、刊登公告的報紙樣張和清算組成員備案通知書等材料。同時,將原有的《市場主體住所登記申請書》和《市場主體住所登記信用承諾書》簡化為一個材料。

  辦理時限再壓縮。推出《登記事項易錯提示清單》,列出50個易錯事項,減少反復填寫材料。開展“容缺受理”,對申請人提交的非關鍵性材料缺失或有誤的,可預先受理和審查,避免重復跑。

  抓好配套——

  “前後呼應”杜絕改革“後遺症”

  “只跑一次”改革逐步深入,新的問題和矛盾隨之産生。陶立春説:“這在意料之中,見招拆招唄,辦法總比問題多。”

  網上辦照和微信辦照,實現了“不見面審批”,讓過去“誰登記誰監管”的機制不合時宜。怎麼辦?改!實行市場主體屬地化監管模式,即登記地址歸哪就由哪管。由此又引發了一系列變動。負責網上登記後臺審批的畢春玲解釋説:“我們的工作跟著屬地監管轉,每一項網上審批完成後,直接通過辦公系統,將企業檔案歸檔到所屬基層分局(所)。”同時,市工商局牽頭,開展“雙隨機一公開”跨部門聯合抽查,與食藥監、公安、消防等市場監管部門聯手實行“只查一次”。

  “權力進大廳”,造成窗口工作量和審批風險激增,讓一些工作人員産生畏難情緒,對一線崗位望而卻步。如何讓大廳人員安心工作,放心履職?四平市工商局構建起主動查責、失職追責、履職免責的工作機制,特別是對13種履職情形予以免責。同時創新激勵機制,注重提拔窗口優秀幹部,前不久提拔的3名窗口工作人員,包括一名“90後”;對績效獎金進行二次分配,提高窗口獎勵標準。

編輯:田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