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縣域·在改革開放中成長】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⑯柳河”不一樣的振興路”

中國吉林網10月10日訊(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周守海 文/攝):説起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久負盛名的莫過於它那“六香美譽”——稻香、酒香、清香、花香、果香、藥香。雖然身處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柳河縣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打造出一條特色、專業的新型發展之路。
四十年間,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全國重點中成藥生産縣、全國首家造林苗木交易市場、中國綠色名縣、國家衛生城、全國雙擁模範縣、中國火山岩稻米之鄉、中國山葡萄酒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諸多榮譽花落柳河,柳河縣也因此被譽為“山上搖錢樹、溝谷米糧川、地下聚寶盆”。
作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柳河縣生産的水稻、玉米、大豆可是享譽省內外,正常年糧豆總産量25萬噸,可提供商品糧10萬噸。農業從業人員佔總人口的30%,全縣在冊耕地面積8.86萬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125萬畝,産量12億斤。
“大米姐”管延麗大傢夥應該都認識,她也是柳河縣家喻戶曉的人物。她所創辦的吉林省柳俐糧食有限公司被評為“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資産總額達2億元,開發就業崗位2000余個,年帶動3800戶農戶增收近4000萬元。

目前,大米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基地面積發展到了2.17萬畝,合作社分紅每年每畝增收1000元,合作社年增加農民收入超過5000萬元,真正把農民們的泥飯碗變成了金飯碗。而柳河大米憑藉綠色健康的種植方式、清透滑潤的口感也是“一躍成名”,成為不少人餐桌上的必備主食。

如果説糧食作物種植為柳河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的話,那麼近年來柳河縣內興起的經濟苗木種植就像是為柳河經濟插上了一雙騰飛的翅膀,助力柳河飛得更快、更高。
遠處一座座的綠山在我們眼中看似很平常,但是在柳河縣安口鎮燒鍋村黨支部書記戴振武的眼中,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寶貝”,而且是越來越值錢的“寶貝”,因為這上面種滿了榛子樹,光今年的收益已經達到了360多萬元。而戴振武書記也有另一重身份——園豐農産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目前,園豐農産品專業合作社是東北三省種植榛子面積最大的合作社,達到3670畝地,每年的産量約為20萬斤,帶動周邊村1600多人就業。在戴振武的帶動下,目前柳河縣榛子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28000畝地,柳河縣榛子産業商會因此也應運而生,目前已有54家合作社加入。

柳河縣安口鎮也因此成為吉林省最大的榛子集散地,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戴振武真可謂是功不可沒。
1993年,戴振武從長春光機學院(現長春理工大學)畢業。畢業之後的他一直在長春做生意。那時的柳河縣交通閉塞,經濟比較落後,農民們多以種植水稻、玉米、大豆為主。由於柳河縣地處山區,土地資源較為緊缺,因此不少農民把目光瞄準了山裏,“我記得小時候,大家都在偷偷砍林種地,就是上百年的樹都被砍倒了,只為了種幾十棵玉米。”戴振武説道。

2002年1月10日,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召開退耕還林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確定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同年4月11日。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退耕還林正在全國緊鑼密鼓的展開。

在當時,柳河縣全縣退耕還林,當年停耕18.82萬畝,造林18.26萬畝,完成"停、封、造、管"工作目標。2003年,戴振武從長春回到家鄉,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發展苗木種植産業,“我當時從老百姓手中流轉了160畝地,發展紅松種植,把耕地變成種苗繁育基地。這在當時也是柳河縣最大的紅松種植基地。”
2008年,一次偶然的外出學習機會,讓戴振武接觸到了榛子種植,“當時是200塊錢一棵榛子樹苗,我們主要想研究在柳河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究竟適不適合種植榛子。試種了兩年之後,我們就開始大面積種植榛子。”
回到村裏,戴振武趕緊把村民們召集到一起,把在外面的所見所想告訴給鄉親們,向大家宣講種植榛子的好處。沒想到戴振武的滿腹熱情卻換來了鄉親們的“一盆盆冷水”。
“聽完我要建榛子園,周邊老百姓都説我是‘傻子’‘扯淡’,他們認為在這一片片荒山上想種出莊稼都費勁,更別提種植榛子了。他們覺得那是不可能的事。”戴振武笑著説道。
雖然鄉親們都這麼説,但是戴振武的心中還是有自己的小算盤,“榛子每畝地的産值是玉米十畝地産值的總和。當時我們想每畝地産100斤榛子,那收益也比玉米要高。現在我們的榛子每斤賣16塊錢,100斤的話,是賣1600塊錢,玉米每畝地才掙500多塊錢。”

就這樣,2009年冬天,園豐農林産品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了。當時只有21個人參加,共投資了1100多萬元在荒山上來大規模種植榛子樹。“當時我們共流轉了4000畝地,我們第一年中了650多畝地榛子樹,第二年種植了1200畝榛子樹,第三年把所有的地都種上了榛子,三年的時間把3600多畝地全部種植了榛子。我們也是柳河縣第一家種植榛子的合作社。”戴振武説道。
種植榛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投資期比較長,得用三年的時間才能見到收益。不過隨著榛子樹齡的增加,榛子的産量也會逐年增高,一朝投資,三十年受益。

2015年,園豐農林産品專業合作社種植的榛子樹終於量産結果了,那會的榛子樹並不是很高,雖然産的榛子不算多,但是銷售很好,很快榛子便全被預定出去了。鄉親們一看真掙到錢了,大傢夥都心動了,“他們那會都來找我,戴書記啊,你看我們家還有多少畝地,能不能也種植榛子啊。”據戴振武回憶,整個2015年,燒鍋村共有17戶村民來找他要求加入合作社,這讓他真的特別高興,“因為終於有人認可我了,而不是嘲笑我。”
如今園豐農林産品專業合作社一共有119戶農民加入,其中71戶是土地入股,48戶是現金入股。每戶村民(社員)平均每年能收入23000多塊錢。另外安口鎮六個村的貧困戶都在合作社裏當社員,共有16戶,他們不用來這裡幹活,每年年底可得到分紅3000多元錢。今年合作社榛子産量為20萬斤,戴振武表示:“預計三年之後,榛子産量就能超過50萬斤,效益就是近900萬。”
現在安口鎮17個村中,每個村都有村民在種植榛子。2008年以前,燒鍋村負債曾高達37萬元。合作社成立之後,經過十年的發展,燒鍋村不僅償還清所有的外債,而且每年還有18萬元的收入。與此同時,還帶動了安口鎮56家榛子種植合作社的成立,共計300多戶種植榛子,預計産值2000多萬。

榛子屬於淺根系植物,根系都生長在地表,對於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山綠了,農民的腰包也鼓了,戴振武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最開心的就是一個産業沒選錯,中間有些磕磕絆絆我覺得那是一個過程。我們也立下了一個目標,未來十年,讓我們吉林人吃上柳河的榛子,未來二十年讓全中國吃上咱們吉林的榛子,下一步我們打算把全省的榛子種植戶都聯繫起來,我們要成立一個聯合社,然後我們自己做深加工,然後自己銷售,把這個産業越做越大。”

“一城柳色半城河”這句話用來形容柳河縣的美景再合適不過。如今的柳河依託特色種植業發展勁頭強盛,在改革開放的路上越走越遠,相信不遠的將來,柳河縣以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為依託,大力發展特色産品種植,定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