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
新華網  2018-11-19 09:51:16

  新華社長春11月17日訊(記者張建):吉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在原始鳥腳類恐龍化石——“長春龍”研究中又取得一項重要成果,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這對認識恐龍的演化及其牙齒與恐龍食性、生活環境的關係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意義。

  “長春龍”是由吉林大學博物館科研團隊在吉林省中部地區發現的一種新屬新種恐龍,全名“嬌小長春龍”,其體型小巧玲瓏,體長1米左右。“長春龍”化石是迄今為止所發現保存完好的原始鳥腳類恐龍化石之一,其骨骼保存完整、表面未風化,在石化過程中基本沒有受到擠壓和變形的影響。

  研究人員採集了大量的“長春龍”頜骨及牙齒標本,製作了骨組織學薄片,採用交叉學科的方法,從顯微解剖結構特徵層面,觀察到了“長春龍”牙齒替換齒的産生、發育,使用齒的磨蝕到脫落及最終被替換的完整過程,獲得了該型原始鳥腳類恐龍牙齒演化的詳細數據。

  此項研究負責人、吉林大學恐龍演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軍説,他們在“長春龍”的牙釉質層內發現了波紋構造,釉質波紋構造可能與加強牙齒釉質構造有關,讓恐龍的牙齒更耐磨,更好地完成剪切及磨蝕植物的食性要求。

  上述構造是在體型巨大的鴨嘴龍類群以外的恐龍牙齒中首次發現該類特徵,也是目前該類特徵在恐龍牙齒演化中的最早化石記錄。這個發現指示了釉質層的波紋構造並不是白堊紀中後期進步鳥腳類板狀齒係所獨有的,其很可能與素食類恐龍剪切型牙齒的演化密切相關,從微觀的層面進一步揭示了“長春龍”與後期進步鳥腳類在系統演化方面的聯繫。

  近年來,吉林大學恐龍演化研究中心科研團隊立足於對“長春龍”進行綜合研究,從多角度出發探索其生長節律、個體發育、群落組成、生態結構等特徵,致力重建“嬌小長春龍”這一重要的原始鳥腳類恐龍的古生態模型,來詮釋相關類別恐龍的系統演化歷史。

  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旗下的著名期刊《PLOS one》上,由吉林大學恐龍演化研究中心及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生物演化與古生物化學”研究團隊完成。

編輯:田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