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中國吉林網  2018-11-26 13:47:57

 ​原題:吉林縣域百變樣本㉚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中國吉林網10月24日訊(中國吉林網、吉刻APP記者 周守海 圖/文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但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的琵岩山景區依舊熱度不減,其擁有的東北三省最長的5D玻璃吊橋成為了網友心目中名副其實的“網紅吊橋”。雖然它剛剛建成投入運營不久,但是十一黃金週期間遊客單日最多人數可達八萬餘人,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近年來,龍井市依託區位和資源優勢,以打造“中國朝鮮族思源聖地”為目標,以建設“中國海蘭江朝鮮族特色小鎮”為中心,以發展民俗、邊境、紅色、生態等旅遊業態為支撐,建設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力爭到2020年,旅遊收入年均增長25%,接待遊客年均增長15%。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在龍井市東盛涌鎮東明村,投資了8000多萬元的海蘭江畔溫泉水樂園項目和民俗館百年老街等項目還在最後的施工階段,該項目將於十月底正式營業,預計每年收入是150萬左右。不僅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還將成為延邊州鄉村最大的集“民俗旅遊、生態觀光、休閒度假、餐飲娛樂”于一體的旅遊勝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全國文明村鎮、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近年來,龍井市東盛涌鎮東明村收穫了許多殊榮。然而就在7年前,東明村各項發展指標在全鎮排名還倒數第一,村集體經濟不足2萬元。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今年67歲的劉翠蓮在1978年的時候第一次來到東民村,在劉翠蓮的眼中,那時的東明村還是一個落後、貧窮的小村子,“那時候我們河北省的條件不太好,當時我姨和我姥姥家都在龍井,所以我就來這邊了。剛到東明村的時候,我發現這邊都是草房,我就覺得很好奇,我説這邊怎麼都是草房啊,是不是專門用來養牛的啊?我姥爺聽後哈哈大笑,他説這些草房子都是住人的。”

  據劉翠蓮回憶,當時還是沿用生産隊的耕作模式,村民們掙工分,每家的生活條件都不是很好,一小壇豆油能吃一年。後來國家全面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在東明村實施,“地分了之後,家裏的條件馬上就好了。朝鮮族人一般都出去打工了,他們就把地流轉給我們漢族人來種,這樣一來,朝鮮族人也有錢了,我們漢族人種地也掙到錢了,真是一年比一年好啊,黨的政策也好啊!”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2015年,東明村通過多方籌措配套扶持資金6000多萬元,開闢建設集朝鮮族風情景觀區、民俗文化展示區、特色農業採摘區、餐飲、住宿、觀光于一體的海蘭江民俗生態園。2017年,新建了4個居家養老活動室、村衛生所、門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觀禮臺、足球場、文化廣場等設施,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和生活環境。東明村第一書記朱學峰:“2013年以前村民收入約為每年七千元到八千元左右,現在村民收入漲到了每年13500元左右”。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東明村在冊人口是1779人,81%是朝鮮族人口,19%是漢族。改革開放以來,村裏絕大多數朝鮮族人都選擇出國打工,他們多數會前往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幾十年來,東明村的人口一直呈現凈流出的狀態。

  而龍井市作為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城市,朝鮮族人口占龍井市總人口的65.8%,因此朝鮮族人口外出務工的情況也是相當嚴重,這也對龍井市的建設發展多少有一定的影響。為了擺脫這種困境,近年來龍井市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多項返鄉創業促進政策,“林子大了,鳥就飛回來了;林子茂盛了,鳥也就不飛走了”,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選擇回鄉創業,“返鄉熱”也因此成為一種潮流。工廠、家庭農場、農家樂、果園也是紛紛成立。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在永春專業農場內,金永春所種植的50公頃地的水稻和玉米也迎來了大豐收。看到一片片金燦燦的水稻,金永春的臉上也是笑開了花,“現在政策好了,就想要回國發展,我流轉了不到50公頃地,一半種植水稻,一半種植玉米,年收入能有二三十萬元。”

  1997年,金永春跟隨大多數村裏人一同前往韓國打工,這一待就是十年的時間,“當時我才24歲,主要是為了去掙錢。那時候我覺得種地沒有出路,當時在東明村我們家種地年收入才有5000到6000元左右。”

  來到韓國之後,金永春主要做車床方面的工作,每個月能掙一萬多人民幣,收入非常可觀。後來,金永春回到家鄉,看到家鄉建設得非常好,而且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返鄉創業優惠政策,這也深深地吸引著他。2013年,金永春回到東明村,用自己積攢了十年的錢成立了永春專業農場,年産水稻40萬斤左右,玉米20萬斤左右,每年的收入近70萬元。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金永春:“現在國家有很多優惠政策,比如購買農機的話,有農機補貼,另外我們種地還有補貼,日子過得很踏實,很幸福。我打算明年再多承包一些土地,然後再對生産的水稻、玉米進行深加工,利用網絡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創建自己的品牌。”

  和金永春一樣選擇回到家鄉創業的還有龍井市清水果樹合作社理事長梁作魁。1999年,梁作魁離開家鄉去外省打工。六年的時間內,他去過敦化、山東等地,種過地,也做過生意。2005年冬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梁作魁接觸到了蘋果梨種植,於是他決定回到家鄉專心種植蘋果梨,一種就是12年。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如今的龍井市清水果樹合作社擁有果園1500畝,果樹41500棵,成樹有21500棵,平均每年合作社的收益在1000萬左右。“以前的果農,如果沒有加入我們合作社的話,每年只能賣到15000塊錢到20000塊錢左右。但是加入到我們合作社以後,每年的收入能達到40000到50000塊錢左右。最起碼也能翻兩倍的利潤。帶動社員收入增加30%到50%”,梁作魁笑著説道。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龍井市:“網紅吊橋”背後的旅遊突圍戰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龍井市始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進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對外開放、城鎮化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軟環境建設,實現了龍井經濟社會的新發展。通過發展特色種植、全域旅遊、食品加工等方式,為實現美麗鄉村,幸福龍井而不懈奮鬥。

  (部分圖片來源於龍井市委宣傳部) 

 

編輯:田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