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長春:先鋒引領促振興
吉林日報  2018-11-26 10:57:58

  吉林日報11月24日訊(記者 王英 孟凡明 陳馨元):振興東北,國家戰略。吉林振興看長春,關鍵在長春,核心在長春。作為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GDP佔全省將近一半,這樣絕對的中心地位讓省會長春始終牢記“打先鋒、站排頭”的責任、擔當和使命,在加快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引領帶動全省向品質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一個個新目標不斷邁進。今年上半年,長春經濟以7.4%的增速高出全國0.6個百分點,繼續領跑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成為東北經濟突圍的亮點。

  先鋒引領促振興,長春自信而從容。

  破解“二人轉”,轉出産業新格局

  曾經的長春,汽車是標誌性符號,但一業獨大也是轉型發展之痛。時間回放,2015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吉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這,也是經濟新常態下長春矢力破解的課題。

  汽車一業獨大,全市經濟圍繞汽車轉的格局如何打破?立足吉林,放眼全國,走向世界,長春給出的答案是:牢牢抓住東北振興、“一帶一路”、製造強國等機遇,加快推進傳統産業品牌化、支柱産業高端化、新興産業規模化。

  思想上的撥雲見日,帶來行動上的果敢勇毅。三年後的今天,可喜的變化與成果接踵而至。從長客製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世界先進水準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到憑藉自主研發世界最先進鐳射焊技術、首次打入美國市場的波士頓紅線地鐵;從紅旗中國首款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E·界”,到世界級智慧重卡解放J7;從長光衛星生産的無人機,到戴上我國航天技術多項“第一”桂冠的“吉林一號”一組10星同時在軌運行……無論是傳統支柱産業老樹開新花的華美蝶變,還是戰略性新興産業後來居上的創新突破,無不見證著長春從“製造”到“智造”,從跟跑到領跑的轉型升級之變。

  不僅僅有“復興號”和“吉林一號”,隨著産業的加速升級,一張張新興産業名片正從長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長春新區永利鐳射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全球僅有的擁有合束鐳射器核心技術的兩家企業之一,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憑藉DLT系列合束鐳射器項目産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目前,公司銷售收入年均增長超40%,正在研發的高功率光纖鐳射器,將用於航空航天、3D列印等領域。”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汽車、農産品加工、軌道客車三大支柱優勢産業鼎足而立,先進裝備製造、生物及醫藥健康、光電信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和大數據等6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齊頭並進,長春工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今年1—10月,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同比增長18.1%,高於傳統産業增速8.5個百分點。圍繞培育新興産業,全市正在建設15個新興産業園區,在建項目22個,新落位項目43個,新簽約項目47個,謀劃重大項目80個,新興産業集群集聚效應顯現。

  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在華為、浪潮等服務業重大項目帶動下,“互聯網+”跨界融合引領形成的創新工場、創客空間等數字化“雙創”平臺不斷發展壯大,全市249個“雙創”基地、24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持續拉動服務業快速發展。今年以來,長春服務業增速連續高於一産、二産,實現總量、佔比、效益“三個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

  瞄準“高精尖”,科技創新生動力

  星光璀璨耀蒼穹,而在長春人眼裏,“吉林一號”最亮,因為它是世界科技創新領域裏由長春打造的“中國名片”。

  深知“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的道理,長春人的血脈裏,始終流淌著創新的基因。從中國第一台紅寶石鐳射器到中國第一顆商業遙感衛星“吉林一號”,再到遍地開花的科技創新型“小巨人”企業産品不斷填補國內空白,創新已成為引領長春振興發展的第一動力。

  站在向高品質發展邁進的關鍵節點,長春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投入連年增長,激勵政策接連出臺,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轉化,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深入長春新區長東北科技創新中心,60家高水準研發機構星羅棋佈,這個聯合新區內吉林大學、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等“一院四校四所”建設的創新中心,擁有光電子、新材料等5個專業技術平臺,成為輻射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的科技成果研發、技術轉移和擴散的創新中樞。

  在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吉客現代機器人製造有限公司,一台有三個“關節”兩個“手臂”的橘紅色機器人極為顯眼。“這是全球第一個雙點焊頭點焊機器人,相當於用一個‘大腦’控制了兩個分開工作的焊頭,實現了效率翻倍、産值翻倍。”吉林省吉客現代機器人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畢小東介紹。作為長春經開區內最早為一汽大眾實施國産化産品配套的企業,長春市常春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5萬平方米的生産車間裏,只有100多名工人工作。“這套全自動注塑機可以自動取件、自動修剪澆口,再自動對零件進行影像檢測、識別是否合格,最後由工人對産品做精細化處理,全程只需要一名工人與機器配合。機器24小時作業,每天能完成約1200件。”在一套正在運作的高大機器旁,公司副總經理曹軍介紹。

  “吉客”和“常春”只是長春科技型小巨人企業的代表。2017年,長春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小巨人”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0.6%和62.8%。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12.57億元,邁入全國技術交易活躍區域。今年截至目前,長春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82戶左右,總數超過550戶;新認定科技型“小巨人”企業280戶,總數超過870戶。

  摒棄“傻大黑”,發展“高精尖”。華為、浪潮、科大訊飛等龍頭企業規劃建設全市政務雲平臺、企業雲和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精準引進的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雙創基地等項目,正在全力推進航天信息産業園、華為雲數據中心等“三新”項目建設;小衛星、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高”字號、“新”字號、“尖”字號産業集群加速壯大……在創新發展的新時代,圍繞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推進研發中心和創新平臺建設,實施“1238”工程,持續抓好21個産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示範點,與傳統産業加速融合,催生新業態、新模式,長春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

  引進“高大上”,激發投資新活力

  高品質發展,離不開高品質項目。

  走進長春新區,尚未“滿月”的長春·中關村創新中心已儲備200多家創新主體,完成7家域外公司註冊。作為長春産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的重大項目,長春·中關村創新中心充分借助中關村豐富的創新資源、遍佈全球的網絡體系,匯聚人才、技術、金融資本,引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慧製造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形成産業集群。

  近兩年,長春將引進、落位、建好重大項目作為主攻方向,優化營商環境、擴大有效投資、優化産業結構、壯大總量規模,一批帶動全省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大項目紛紛落位。

  今年前9個月,長春市項目投資以8.1%的速度增長,開工項目902個,完成投資1308億元,民營項目佔全部項目的78.9%,社會資本投資意願與活力持續增強。

  通過高位統籌、上下聯動、廣泛參與、集團作戰,長春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上半年,全市內資引進省域外項目333個,資金701.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97億美元。長春市納入省簽約項目調度系統的項目個數、到位資金總額和履約率、資金到位率等多項指標均居全省首位。

  以優化項目服務為著力點,長春全力以赴構建謀項目、抓項目、成項目的工作格局,研究起草了《長春市2018年加強項目建設工作實施意見》,打造項目全生命週期的推進鏈條。

  長春堅持問題導向,抓準項目建設中存在的關鍵問題,成立了由常務副市長挂帥,市發改委牽頭,市直部門深入參與的全市項目推進中樞,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疑難問題解決機制》作用,舉全市之力為項目單位提供服務保障。

  為促進招商信息收得全、跟得住,招商項目落得下、落得快,長春制定招商與項目落地銜接機制,捋順工作流程,形成了促進招商項目落位的閉環管理模式。對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重大項目,長春指派服務秘書,提供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目前,按“一對一”和“一對多”的方式,全市共為1130個重點項目選派了417個秘書,保障每個項目都有一個秘書跟蹤服務。

  近年來,長春還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持續激發市場活力,依法公平公正監管,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以長春新區為試點,協同多部門在全省率先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對94項許可證件分別採取取消、告知、備案、優化程式等四種管理方式,實現“照後減證”,推動市場主體總量同比增長25%。

  為讓企業群眾少跑路,長春市將工商辦理事項清單207項全部納入“只跑一次”改革範圍,90%的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用跑。實行企業登記“容缺受理”服務和免費提供營業執照寄遞服務;實行服務受理“零推諉”、服務方式“零距離”、服務項目“零積壓”、服務品質“零差錯”、服務標準“零投訴”。

  引領協同發展新常態,繪製共贏發展新藍圖。

  以省會長春為引領,一股競進提質、搶前爭先的自信與自強在吉林大地激蕩,共同勾畫高品質發展的精彩畫卷。

編輯:田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