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種下梧桐引鳳來——吉林大學人才工作綜述
吉林日報  2019-01-14 09:24:06

  原題:種下梧桐引鳳來——吉林大學人才工作綜述

  吉林日報1月14日訊(記者 繆友銀):這是一組驕傲的數字——

  2018年,吉林大學新增各類高層次人才51人。其中,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專家8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專家1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

  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人才從來都是事業發展的核心資源。近年來,吉林大學堅持以增強人才活力為核心,以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為著力點,加強頂層設計,培養造就出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隊伍。這為學校的“雙一流”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

  打破藩籬,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無墨噴水列印成果再次登上國際頂級雜誌,又在世界上引起一陣熱潮。這事兒真牛,這人更牛!”臨近寒假,走進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學生們對此依舊稱讚不已。

  學生們口中的“牛人”,就是無墨噴水列印科研團隊負責人張曉安。2010年,吉林大學的一道“求賢令”讓這位小有成就的科學家回到了母校。問及原因,他坦率地説:“選擇吉大是被誠意打動。校長多次與我溝通,承諾到校後可以馬上投入工作,科研經費和實驗所需一切設備,全部由學校負擔。”

  張曉安的成功,歸結于吉林大學打破制度藩籬,推出的一系列人才新政,把重錘敲在了人才制度改革上。

  近年來,學校修訂了《吉林大學人才引進辦法》,實行預聘—長聘制度,優化制度環境和引人機制,做強引進人才增量。學校的人才引進制度與國際接軌,多部門聯動切實推動“放管服”,確立中層單位人才工作主體地位,推行“一院一策”,將人才評價標準的制定下放給相關學科。這大大提升了人才制度的彈性,增強了用人活力。

  在人才評價環節,學校突顯多元化評價,杜絕“唯帽子論”“唯論文論”等問題。近年來,學校優化高層次人才考核評價機制,制定了《吉林大學高層次人才考核實施辦法》,突出中層單位用人主體地位,建立由中層單位黨政聯席會、學術委員會、校外同行專家共同組成的綜合評價、學術評價和同行評價的多元評價體系;建立了督導聯繫機制和評估考核意見反饋機制,讓高層次人才評估考核工作更加規範、更加合理、更有成效。

  放活人才管理、優化人才考核機制,吉林大學在打造“精細化”服務體系等方面實現了突破。近年來,學校已先後引進了張曉安、高峰、賴良學等多名高層次人才,學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強,高層次人才紛紛前來任教。因為大師的來到,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也凸顯出活力和水準。

  搭建平臺,人才品質不斷提升

  “外在輸血”的同時,“內部造血”更是相得益彰。

  “我在葡萄牙和澳大利亞深造了5年。去年,我有幸成為了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這一切離不開‘金種子’計劃。”坐在吉林大學電子學院的會議室裏,青年教師白雪教授這樣説到。

  “金種子”計劃是吉林大學電子學院青年人才培養方面的一大創舉。從2014年起,吉林大學電子學院先後送出了5批科研潛質好的青年教師到國外頂尖研究團隊深造,讓他們在國際學術高地上開闊視野,快速提升研究能力與水準,成長為具有巨大潛力的優秀後備人才,為學科發展攢足後勁。這個計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在東北地區培育優秀青年人才提供了成功範式。目前,這些“金種子”都陸續回到了吉大,他們當中已經産生了4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如今,電子學院的“金種子”計劃已經在吉林大學全校推開。近年來,吉林大學啟動了“吉林大學培英工程計劃”,每年遴選一批具有發展潛力和國際對話能力、有實力衝擊國家重要人才項目或重大科研項目的青年教師,赴世界排名前100位大學或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等國際頂尖學術大師的科研團隊從事科研工作。去年,共遴選出27名獲資助人員。在20名已派出人員中,已有1人獲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有2人進入“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會評階段。

  依託平臺培養人才,搭建平臺促進人才成長,吉林大學“內部造血”的步驟踏實而有力。吉林大學化學學院依託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如今,化學學院擁有各類“國字號”人才近50名。“學院的科研氛圍特別好,科研梯隊很合理,這裡真的很適合幹事業!”化學學院李峰教授這樣説。去年,他的“高效雙線態自由基發光二極體”研究成果在Nature主刊上發表,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為OLED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依託學科優勢,在人才建設方面組成了“老中青新”四代人才架構。如今,考古學院既有中組部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又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也有吉林省資深高級專家、吉林省“長白山學者”等,人才結構十分合理,學院內人才“傳幫帶”作用顯著。

  抓好軟環境,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

  “吉林,既沒有北上廣深的繁華富庶,也沒有海外的優越條件。能留下來的都是想幹事業的!”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蔡立東説,要為人才營造一種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軟環境,讓人才樂在其中,做到“進得來、留得住”。

  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房紹坤2017年來到吉林大學。當時他的親人都在廣東和香港,南方的大學也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可他還是決定前往吉林大學任教。“我最看重的是這裡的學術氛圍,這裡是幹事業的地方!”他樸實地説。去年一年,房紹坤在中國頂級社科雜誌上發表論文8篇,學術上十分高産。

  像房紹坤這樣因為環境選擇留在吉林大學的人才還有很多。吉林大學電子學院教授張宇曾在香港城市大學從事納米光電子學研究工作,獲得過“香江學者獎”。雖然很多高校想挖他,但他還是選擇留在了吉大電子學院。對此他總説,吉大尊重人才,為人才提供了幹事業的一切便利條件,他的事業就在這裡。

  營造人才幹事業的良好氛圍,加強人才軟環境建設,吉林大學近年來下足了功夫。2017年,領導小組召開7次會議,審議通過119項議題。學校印發《吉林大學學校領導直接聯繫人才制度》,通過“書記面對面”“校長有約”“人才工作交流會”等平臺,與專家人才密切溝通聯繫。這些舉措的目的就是加強與人才的溝通效果,做到人才在吉大幹得痛快、幹得出色。

  吉林大學還十分注重人才思想文化建設。近年來,學校制定了《吉林大學海外引進人才專題培訓實施方案》,組織29名海歸博士赴井岡山開展專題培訓,其中5人在培訓現場提交入黨申請書。吉林大學還組織引進人才學習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蹟,讓人才感悟吉大精神,樹立理想信念。

  學校還構建完善的高層次人才服務體系。通過服務政策“組合拳”切實解決高層次人才來校工作的後顧之憂。通過制定《吉林大學高層次人才公寓管理辦法(試行)》,學校完善了人才住房保障體系,規範了人才住房管理,改善了高層次人才居住環境;學校還開通了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配偶安置和優先就醫等服務保障“綠色通道”。

  只要想幹事,你就能在吉林大學放開手腳,大有作為。如今,吉大上下已經形成了一股尊重人才、幫助人才、共同進步的大好風氣。“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目前,學校現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312人次。其中兩院院士10人,哲學社會學資深教授7人,長江學者59人,“萬人計劃”入選專家2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4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1人,百千萬工程入選專家32人,教學名師8人。在不斷涌現的人才的努力下,吉林大學必能乘風破浪,為吉林振興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重要力量!

編輯:杜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