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浸潤一座城——“以人民為中心”的幸福長春實踐
吉林日報  2019-01-25 08:51:47

  原題:幸福浸潤一座城——“以人民為中心”的幸福長春實踐

  吉林日報1月25日訊(陳耀輝 孟凡明):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春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引下,不斷放大自身的格局與視野,立足吉林看長春、放眼全國看長春、走向世界看長春,全力打造經濟量級、城市能級、民生改善、社會治理、生態文明“五個升級版”,全方位提升長春人民的獲得感、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成功趟出一條通向幸福的“長春路徑”。截至2018年,長春市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地區生産總值7%以上增速,總量邁上7000億元臺階,佔全省經濟比重達到45%。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長春市連續10次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成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嚮往”的現代宜居宜業之城。

  從量變到質變的幸福體驗

  讓長春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品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春市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街頭巷尾處處是繁榮祥和的景象,人們的精神面貌與往昔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幸福滿滿的春城人民共享著改革紅利,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品嘗著新生活的甜蜜。

  從解決溫飽到生活富足:幸福寫在每個人臉上

  ——幸福在城市裏流淌。在清晨的小區裏、公園中、操場上,到處都是晨起健身的市民,在朝陽的映照下,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華燈初上的夜晚,下班回家的人們匯入車水馬龍,奔向那盞為自己點亮的燈火,愜意地和家人一起享受溫馨的晚餐。歐亞匯集等4個商業綜合體建成開業,氛圍火爆;伊通河中段“五島十園”景觀、22座驛站、33公里綠道建成開放,遊人如織;天倫之樂的幸福感在多姿多彩的休閒時光裏浸潤蔓延。

  ——幸福在鄉村裏涌動。走進九台區龍嘉鎮紅光村,處處活力四射。農民住進了氣派的樓房,閒暇時光也不再用打牌來消遣,而是在文化大院裏看上了演出,在小廣場跳起了健身舞,在自家小劇團欣賞到了新劇目。村村通了互聯網,在普及農業科學知識、提供致富信息的同時,也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紅光村是長春市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像這樣的省市兩級重點村、示範村,全市有701個。

  ——幸福在旅遊中激活。成功舉辦12屆的“中國長春消夏節”品牌日益響亮,成為與“中國長春冰雪旅遊節暨凈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相對應的又一個旅遊金字招牌,冬季冰雪旅遊和夏季避暑休閒遊兩翼齊飛格局的形成,使長春市的“冷”資源“熱”了起來,“涼”資源“火”了起來,吸引數百萬遊客的眼球。長春市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蟬聯全國“最佳避暑旅遊城市”。雕塑公園獲批5A級旅遊景區,“休閒消夏勝地、冰雪體驗之都、文化旅遊名城”的品牌形象得到不斷提升。

  從住有所居到出行便捷:幸福圍繞在每個人身邊

  ——安居工程讓家更溫暖。改革開放為長春市住房建設助力提速,安居工程穩步實施。截至2018年初,長春市共建成37個保障房小區,分配保障性住房64538套(337.55萬平方米)。共改造棚戶區156塊2197萬平方米,搬遷居民265895戶,新建小區193個91萬居民入住新居。昔日矮小、破舊、擁擠、臟亂的東安屯、八里堡等棚戶區不復存在,如今的東榮家園、鑽石禮都、東灣半島等花園式住宅小區矗立在市民面前,實現了改造一處成為一個亮點、改造一片成為一道風景、改造一批成為一條新景觀帶的目標。

  ——舊城改造讓市民共享繁華。本著對人民、對城市、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長春市在全市三環路以內啟動大規模舊城改造工作,改造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成效之巨前所未有,這是一次對城市肌理的系統修復,三環以內166平方公里城區舊貌換新顏。水文化生態園、道臺衙門博物館、奧林匹克公園投入使用,侵華日軍“第一〇〇部隊”遺址園完成搶救加固並對外開放。新植街路58條,新建大宗綠地58塊,植樹造林4972公頃。2018年,改造棚戶區住宅1.02萬套,安置超期回遷居民2202戶,完成“無籍房”確權登記12.9萬戶、1137萬平方米,115個老舊小區物業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交通環境優化使城市更暢通。十八大以來,長春市下大力氣推動“兩橫三縱”快速路、公共軌道交通和農村公路橋梁建設,國際大都市交通體系基本形成。2018年,地鐵2號線、輕軌北湖線一期實現載客運營;龍嘉機場2號航站樓投入使用,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長11.2%;長春經濟圈環線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公交都市創建不斷深化,新調整公交線路19條,公交線網佈局更趨合理,“禮讓斑馬線”初見成效,群眾出行更加便利。交通運輸部與高德地圖等聯合發佈的《2018年一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長春的擁堵排名從2017年的第8位下降到第20位。

  從“蓓蕾計劃”到養老服務:幸福陪伴每個人左右

  ——“蓓蕾計劃”,家長和孩子的幸福牽手。十八大以來,長春市實施學前教育“一優一帶”聯盟發展項目,義務教育“大學區”管理改革項目,普通高中“優質帶動薄弱”集群集優發展項目,特殊教育“1+X”格局構建項目,民族教育“K12”全優發展項目,在突破體制壁壘、創新運行機制上做大文章,探索多元模式,促進薄弱向優質轉化進程,不斷拓展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2017年開始實施的“蓓蕾計劃”,按照“靜態輔導+動態活動”“課業託管+學校社團”的形式,逐步形成了具有長春市特點的“學生免費參加、學校集中看護、社會多方參與、活動安全有序”的課後管理模式,開創性地解答了“三點半”這道全國性難題,讓20萬名小學生獲得課後免費託管服務。2018年,“蓓蕾計劃”被中央改革辦作為改革經驗向全國推廣。

  ——醫療改革,疾病來襲時的幸福邂逅。十八大以來,長春市圍繞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健康長春”建設,醫療保障水準得到多層次提升。現在共有衛生醫療機構4380個,年均增長4.53%。衛生技術人員4.97萬人,年均增長2.43%。擁有醫療床位4.99萬張,年均增長3.49%。全市51家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價,實行零差率銷售;在醫療服務上實施差別定價,使區級醫院門診量提高2倍以上。同步實行藥品零差率和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長春開創了全國先河。對28種重大疾病實行低自付,個人只需花起付錢就可實現全年住院或門診治療。在全國率先為長期失能人員提供醫療照護險,平均補償70%,最高達90%,已使9萬多名參保人員受益。探索將27個病種納入重特大疾病醫保低自付政策,讓患者只花1000元左右的起付錢,就可以實現白血病、血液透析、腦癱、孤獨症等重特大疾病的全年治療,這項醫保政策在全國首開先河。

  ——養老服務,夕陽向晚的幸福呵護。到2018年初,長春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50.52萬。全市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到408家,床位36868張。為了適應老年群體的需求,長春市不斷創新符合長春實際的養老服務模式,大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一方面加大養老設施建設投入、規範養老服務體系、優化配置養老資源;另一方面推動社區居家養老實踐、探索農村鄰裡志願服務養老模式。長春市還全面啟動了貧困村老人鄰裡互助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為孤寡失獨、失能失智、高齡特困等老人提供“兩訪、三查、四助”服務。2018年,為9752名特殊困難老人購買了居家養老服務。

  從安定祥和到碧水藍天:幸福映入每個人眼中

  ——平安長春,織就平安保障網。平安是民生第一需求。近年來,長春市以有效預防化解政治安全風險、公共安全風險、經濟金融風險、社會矛盾風險、網絡風險為重點,把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給長春人民營造了一個放心、安全、祥和、穩定的生活環境。城鄉社區細化為13414個網格,每個網格內都配備了網格長、綜治協管員、社區民警“一格三員”,組建各類人民調解組織3634個、百姓説事點8229個,人民調解員12867人,使社會矛盾得以在基層化解、公共服務得以在家門口代辦。“雪亮工程”讓市民出行不再擔驚受怕。目前全市已安裝公共視頻監控攝像機3.71萬台,社會視頻監控攝像機突破29萬台。實現全市聯網運行的公共監控攝像頭14495個,佔比為69%,接入社會攝像頭2000個,形成金融網點、學校、賓館、網吧、商場、場館等場所及單位的有效覆蓋。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命案破案率百分之百,重大有影響案件全部告破,在全國358個地級以上城市群眾安全感排名前移至第16位。

  ——綠色發展,向“生態一流”挺進。十八大以來,長春市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打造生態文明升級版,以市十三次黨代會響亮喊出的“生態一流”為尺規,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實現更高層次的保護。大力度開展調能源結構、治工業污染、撤燃煤小鍋爐、防機動車尾氣、控揚塵、推秸稈禁燒等專項行動。2016年,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提出“治理一條河流,改變一座城市”的全新理念,舉全市之力打響伊通河綜合治理攻堅戰。經過兩年多的綜合整治,伊通河上游的南溪濕地——曾經的“爛泥潭”“黑沼澤”,成了各類候鳥棲息的天堂和名副其實的“長春之腎”。深入落實河(湖)長制,提標改造九座污水處理廠,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全部關閉搬遷,建成區75處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臭,長春獲評“2018年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從保底救助到包保幫扶:幸福融入每一個角落

  ——就業創業,暖流計劃的溫暖。長春市全面啟動“暖流計劃”,為百姓“雪中送炭”。圍繞擴大就業、扶持創業、完善工資增長機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體舉措,可直接或間接惠及城鄉居民966萬人次,給居民增加了更多收入。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間,全市新開發就業崗位50.3萬個,實現城市新增就業41萬人。2018年,提供就業崗位9500個,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03億元;投入2000萬元建立中小企業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100戶;為1716名在長就業“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發放安家補貼資金1509萬元。發展鄉村農業和休閒旅遊,累計接待973萬人,收入48.79億元。鼓勵農村土地流轉,拉動農民投資超過十億元,土地流轉55.8萬公頃。貧困線標準提高到3600元,失業保險金標準提高到1513元。

  ——精準扶貧,不讓一個人掉隊。脫貧攻堅工作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兩輪驅動,集中攻堅與精準扶貧同步推進、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資源開發與綠色發展統籌兼顧、扶貧開發與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破解了“輸血”到“造血”的難題,實現了精準脫貧。2018年,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200余萬元,啟動實施産業扶貧項目155個,新建改造農村安全引水工程101處,改造貧困戶危房2934戶,貧困村光纖、4G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選派專職幹部42人幫助五個縣(市)區非貧困村進行危房改造和發展産業扶貧、保險扶貧等項目;發放扶貧貸款3000萬元,15個貧困村出列,1535戶貧困戶脫貧。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卻與客觀環境密切相關。幸福長春既包括物質生活的豐富,又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體現收入水準的提高,又體現公共服務的完善。長春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高度認同,對長春這片土地真誠熱愛,帶來了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越來越堅實的幸福底盤

  有力地托起百姓的期盼與夢想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長春市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團結奮進、砥礪前行,只因人民是念茲在茲的不變初心,更是接續奮鬥的永恒坐標。經濟發展、改革開放、文化內核作為幸福長春的三大底盤,始終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以人民的幸福為目標,互為助力、相輔相成,協力托舉起了人民的殷切期望,共同積澱了長春光彩奪目的民生底色。

  持之以恒做大經濟底盤: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財力支撐

  ——經濟形勢穩中向好。在東北區域板塊和全省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外部環境下,長春經濟“高開高走”,率先步入合理增長區間,呈現出穩中有進、轉型加快、動能增強、品質向好的特點,結束了幾年來增速低位徘徊的狀態。2018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增長7%以上,總量邁上7000億元臺階,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地方級財政收入完成478億元,增長6.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實施億元以上項目1206個,固定資産投資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028億元,增長7%。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産業結構日趨合理。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優化一産,加快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市,高效特色農業、健康養殖業、農産品加工業穩步發展,都市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産業不斷壯大,農業實現跨越發展;著力突破二産,全力建設世界級汽車、農産品加工和軌道客車研發製造服務基地,大力實施千億級新興産業培育工程,六個新培育的千億級産業快速發展,地方工業、民營工業、中小微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努力提升三産,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兩大新興行業,壯大提升金融服務、科創服務、人力資源、商貿物流、旅遊休閒、健康養老、文化娛樂、節能環保八個重點行業,構建完善的現代服務業體系。近年來服務業增速持續高於一産、二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

  ——發展後勁不斷夯實。2018年,積極推動汽車、軌道客車、農産品加工三大支柱産業優化升級,奧迪Q工廠、中糧聚乳酸等11個投資超10億元工業項目竣工投産。加快培育先進裝備製造、光電信息、生物及醫藥健康、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大數據六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增長15.9%。啟動數字長春建設,積極培育共享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製造業深度融合,華為雲計算、浪潮大數據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這些項目本身既是經濟運行的“加速器”,也是民生幸福的“壓艙石”。

  堅持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以改革開放為源泉的動力支撐

  ——改革,讓長春煥發勃勃生機。坐標長春,回望來路,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長春市突破了一些過去認為不可能突破的關口,解決了一些多年來想解決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全市實施改革舉措既抓重要領域、重要任務、重要試點,又抓關鍵主題、關鍵環節、關鍵節點,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司法體制等方面改革全面發力,改革工作不斷取得突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投融資體制、商事制度改革紮實開展,司法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示範區被列為國家試點,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在東北四市率先啟動改革督導評估。深化“放管服”改革,企業開辦時間壓減到3個工作日,工業項目審批時間壓減到15個工作日,97%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啟動“標準地+承諾制”改革試點,“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實現全覆蓋。

  ——創新,讓長春發展潛力無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長春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打好“有中生新”轉型牌和“無中生有”創新牌,努力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打贏科技體制機制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四個攻堅戰”;推進形成“一條龍”式的協同創新、圍繞産業鏈推廣創新鏈、科技型“小巨人”企業、科技孵化器、科技人才帶動科技創新“五種模式”,長春由“追跑”“跟跑”向“並跑”“領跑”跨越,加快進入創新發展第一方陣。科技創新平臺打造取得實質性進展,長春科技大市場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200億元,有效激活了沉澱的科技資源。

  ——開放,讓長春重新擁抱世界。長春是國內與日韓等國家經濟往來最為密切的城市,也是東北亞國家加強與國內地區合作的重要戰略支點。近年來不斷加快對外開放步伐,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初步形成了立體多元的對外開放平臺和通道。共有170個國家和地區在長春市的29個開發區投資建廠,60個世界500強企業落地落戶。以長春為起點的兩個中歐(長滿歐)班列累計承運2.6萬標箱,承運量佔到了我國中歐班列東通道貨運總量的30.2%。興隆綜保區獲批國家一類口岸,長春國際陸港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一級鐵路綜合物流基地。陸海聯運全面通航,實現了東北亞的琿春—俄羅斯扎魯比諾—韓國釜山的陸海聯運,全面對接丹東港、大連港、營口港,融入環渤海經濟圈。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功能不斷增強,長春龍嘉機場成為交通對接、促進産業合作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東北亞重要門戶樞紐。2018年,紐倫堡樞紐及海外倉正式啟用,進出口總額增長10.4%。實際利用內資、直接利用外資分別增長16%和9%。

  堅定文化自信:以城市精神為引領的魅力支撐

  ——城市精神持續弘揚。“人”是城市的基礎、發展的根脈。城市精神是城市的靈魂。長春作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在兩百餘年時間裏移入大量外來人口。長春敞開胸懷無私地接納每個人,這些人也很快融入長春建設,強烈的歸屬感使他們成為這座城市的主人。獨特、重要的地理位置,鑄就了長春包容的精神內涵。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中西方文化、多民族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孕育了開放包容、相容並蓄的文化底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寬容大氣、自強不息”的城市精神和長春人民熱情好客、博採眾長、善於交往的良好傳統。

  ——文化特色充分彰顯。長春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素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城市格局與風貌具有廣場統領、軸線放射、氣勢恢宏的傑出近代城市與建築特色,是近現代規劃理念在中國大規模實踐的重要實例。同時,作為新中國汽車等特色工業的搖籃,擁有一大批功能環境延續良好的工業遺産聚集地。長春還是中華民族近代抗爭史的集中見證地,在中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警示性意義。長春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7處,其中被列入國家級名錄3項、省級名錄24項、市級名錄26項。

  ——文化産業不斷壯大。十八大以來,長春市始終堅持壯大文化産業,在做大總量和優化結構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條文化産業與産業文化、城市特色相結合的發展路子。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建設;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生産;推進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大力建設文化産業園區,做大做強骨幹文化企業,做精做特中小文化企業,城市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在一批重大項目的帶動下,截至2018年,全市文化企業達到18000多戶,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長春汽車、電影、偽滿遺址、生態休閒、雕塑藝術、科技、民俗、文化娛樂和冰雪等為主題的系列文化旅遊産品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東北亞博覽會、汽車博覽會、中國長春電影節、農業博覽會、民間藝術博覽會等展會成為長春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展會,2018年會展業交易額增長11%,接待遊客8900萬人次,增長15%。

  民生幸福是一座城市最高的榮譽。正是因為經濟的高品質發展、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入、城市精神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長春才得以連續十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實踐證明,越來越堅實的幸福底盤,是實現幸福長春的根本保障,也為長春的高品質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和基本條件。

  關乎民生脈動的幸福密碼

  源於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情懷

  圍繞幸福主題,長春市各級黨委政府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帶領全體人民,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用一串串紮實的奮進足跡,一條條動人的上升曲線,一個個豐碩的發展成果,以長春人自己的方式告訴世界,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一張藍圖繪到底”:幸福的背後是黨委和政府的責任擔當

  始終堅持以發展思維引領民生工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從長春老工業基地實際出發,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感情向民生傾斜、政策向民生傾斜、資金向民生傾斜、項目向民生傾斜,努力做大民生保障的“蛋糕”。從2007年第一個“民生行動計劃”推出以來,長春市始終堅持每年新增財力的80%以上用於民生改善。始終堅持以創新思維推動民生工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視察提出的“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求,堅持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堅持從最基礎的工作抓起,從群眾關注的民生實事抓起,從最困難的群體抓起,從基層黨組織做起,積極研究民生改善的新情況、解決民生改善的新問題、探索民生改善的新機制,與時俱進地做好民生改善的各項工作。長春市和所屬縣(市)區較早成立民生專門機構,並延續至今,在統籌規劃落實全市民生工作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始終堅持以底線思維把握民生工作。“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關家國”。長春市始終堅持底線思維,時刻關注最困難群體,努力解決最緊迫的問題,牢牢兜住底線民生,著力抓好普惠民生,突出解決熱點民生,堅持把民生實事辦實辦成辦好;始終堅持以法治思維保障民生工作。做到凡是群眾反映的合情合理合法的訴求,都認真對待、全力解決;凡是不合理或與政策相悖的,都能堅持原則、耐心解釋、按章辦事。

  “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幸福的背後是相關部門的勠力拼搏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按照黨的十九大對民生工作的要求,長春市始終堅持全市“一盤棋”,敞口辦民生。市、縣兩級自上而下全部組建由市委書記和市長親自挂帥的民生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民生辦公室,統一組織協調督導各地各部門,確保實事落實,好事辦好;縣、鄉兩級全部建立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臺,通過“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市委市政府每年召開一次全市民生工作大會,每年印發一部民生行動計劃,每年解決100件左右民生實事。縣(市)區結合實際制定各自的民生行動計劃。2007年以來,長春市本級共落實1059項民生實事。百萬居民進醫保、百萬農民進新農合、百萬米棚戶區回遷、無籍房確權、國有改制破産企業退休人員進醫保、困難尿毒症患者免費透析、白內障復明、黑樓道亮化等一大批民生問題得到解決,水、電、氣、熱等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陸續破解,一張張民生答卷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擁護和廣泛好評。廣大群眾通過長春民生網、民生直播間、市長公開電話、局長接待日,民情懇談會、社會各界代表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參與到民生實事的收集、制定和落實等工作中來,實現了民生實事的決策實施與廣大群眾“零距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得到了及時有效回應。

  “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幸福的背後是廣大長春人民的沖天幹勁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發展依靠人民”“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改善民生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離不開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支持和參與。十八大以來,在黨委政府堅強有力的領導下,長春人民堅守初心、堅定信念、堅持不懈,用自己的雙手改變著城市的面貌,也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用參與、用奮鬥、用汗水錶達著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在這支民生改善的大軍中,有堅挺在基層一線的民生帶頭人,有活躍在基層前沿的基層幹部,有戰鬥在生産一線的工匠大師,有助威助力助戰的普通群眾。“小巷總理”譚竹青是改革開放40年間長春市最傑出的民生帶頭人之一,在社區最基層崗位上連續工作50年,憑著一種責任感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為社區群眾辦了許多實事,讓因社區環境差被形容為“都市裏的村莊”的東站十委發生了徹底的變化。譚竹青之後相繼涌現出吳亞琴等數十位社區優秀工作者。他們不僅繼承和弘揚了譚竹青精神,而且為其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成為長春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的李萬君,憑藉世界一流的構架焊接技藝被譽為“高鐵焊接大師”,榮獲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稱號,成為長春新一代産業工人的代表。還有“時代楷模”黃大年,優秀企業家李萬生,“鄉村法官”翟樹全,雷鋒追隨者劉國江……一個個長春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這座城市裏被無數人傳頌,他們用實際行動影響著、感動著、鼓舞著長春人民在幸福之路上奮力前行。每年的長春民生行動計劃、幸福長春行動計劃一經公佈,立即在全市引起強烈反響,人們自發地為計劃的實施出主意、提建議,拆遷居民不提困難、不講價錢,全力支持棚戶區改造。普通市民參與熱情高漲,匯聚成了氣勢磅薄的人民力量。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當黨心與民心相通,當黨委政府的目標與人民的目標一致的時候,就會迸發出無窮的力量。

  幸福長春的幸福密碼在哪?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執政情懷、執政實踐和人民群眾由內而外迸發出的精神力量。知民情、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只有堅持人民至上,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工作的大事,才能通過改革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辛福感、安全感,這也是共産黨人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編輯:杜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