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山激發內生動力加速脫貧
吉林日報  2019-03-21 09:58:43

  原題:白山激發內生動力加速脫貧

  吉林日報3月21日訊(記者 王春寶 洪銘潞):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近年來,白山市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志智”雙扶,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貧困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增強貧困人口“自強、自信、自立”底氣,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呈現出産業成風景、人人爭先進、發展日日新的良好勢頭。

  有底氣的自信——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33歲的楊子亮家住撫松縣北崗鎮蒲春河村,早年因父母身患多種疾病,喪失勞動能力,2013年被確定為因病致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面對困境,楊子亮也曾消極、徬徨過。他説:“以前總覺得脫貧就等著政府扶持就行了,後來感覺自己還年輕就靠政府養活,終歸説不過去。再説,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只要勤勞肯幹,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不甘服輸的楊子亮經多方考察,發現種植食用菌前景不錯,於是東拼西湊籌集了3萬多元啟動資金。隨後,又在鎮黨委幫助協調下,投入10萬元擴大生産規模。

  致富道路哪有一帆風順,正當他想大幹一場的時候,本該茁壯成長的木耳菌袋受到感染,眼看著10萬袋木耳“顆粒無收”,這無疑是給迫切想要脫貧致富的楊子亮當頭一棒。

  村黨支部得知消息後,及時邀請專家入村指導,第一時間幫助他化解了危機。這次風波使楊子亮意識到,學習培植技術才是關鍵。經過多方學習,到2017年,楊子亮的培植規模已達15萬袋,經營性收入30萬元,純利潤達7.5萬餘元,徹底摘掉了“窮帽子”。

  有作為的自立——由“背著走、扶著走”到“跟著走、自己走”

  48歲的范為花家住臨江市六道溝鎮南崗村,因先天性殘疾、孩子上學等原因,讓這個家庭一度陷入困境,2017年成了村裏建檔立卡貧困戶。

  “前些年,家裏主要收入就是靠低保和政府救濟。”范為花的丈夫劉林華説起過往,不堪回首。

  2017年,鎮村以及幫扶幹部為幫助范為花一家儘快脫貧,為她制定脫貧致富計劃。當問到他們想幹點什麼時,劉林華夫婦説想養黃牛脫貧致富。

  通過與幫扶幹部、村“兩委”商量,范為花依靠扶貧貸政策,借來2萬元,買了2頭母牛,建起牛棚,開始自己的養牛致富路。

  經過精心繁育,2018年范為花家的母牛産下一頭小牛犢。“現在牛價不錯,一頭小牛犢至少能賣1.2萬元。去年,我們償還了銀行貸款5000元。今年,我們老兩口爭取把剩下的貸款還清,再多養幾頭,增收致富。”范為花掰著手指頭算了算賬,忍不住笑出聲來。

  “趕上黨的好政策,現在只是一個開始。我相信,只有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才會苦盡甘來,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劉林華夫婦對未來信心滿滿。

  有奔頭的自強——由“被動脫貧”到“自主脫貧”

  白山市把“精神扶貧”作為突破口,堅持扶志、扶智相結合,營造出“想脫貧、能脫貧、會脫貧”的濃郁氛圍。

  40多歲的于洪波家住靖宇縣花園口鎮仁義村,自幼患小兒麻痹症,妻子患有智力障礙,家中還有個上學的孩子,原是村裏有名的貧困戶。在一般人看來,這樣典型的“一戶多殘”貧困戶,想脫貧很難。

  2016年初,在省民政廳幫扶、協調和指導下,仁義村開始調整産業結構,實施傳統農業轉型發展。于洪波從自家耕地中選出4畝土地,培植起黑果花楸和藍莓。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和精細管理,于洪波家的黑果花楸長勢喜人,到盛果期時每畝地的收益可達1萬元。

  “他有志氣,又勤快,有種不服輸的勁兒,誰都想拉他一把。”省民政廳駐村第一書記劉坤提到于洪波,豎起了大拇指。

  “脫貧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覺。現在黨和政府給了這麼多的好政策,就是為了讓咱們生活過得好些。”從2014年貧困戶建檔立卡,年人均純收入2192元,到2016年脫貧時達到8077元,如今這個數字已突破了萬元。于洪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真諦。

編輯: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