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吉林日報  2019-10-30 09:22:54

  原題: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我省鄉村治理記事

  吉林日報10月30日訊(記者 閆虹瑾 實習生 田方鐸):秋風送爽,稻穀飄香。傍晚的大營村廣場熱鬧非凡,孩童們歡聲笑語、追逐打鬧;籃球場內,一群少年生龍活虎、你爭我奪;街道旁,婦女們載歌載舞、談笑風生;公園裏,老人們閒庭漫步、細話家常……

  鄉村振興在行動,鄉村治理是關鍵。近年來,吉林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始終把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作為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把黨管農村作為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的重大原則,強化黨建引領、擴大群眾參與、深化三治融合,全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安定,讓廣大農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防控 網護平安

  今年夏天,一場暴雨突至,湖面水位瞬間上漲,測量尺規警戒水位立即亮起紅燈……樺甸市綜治中心信息系統顯示屏上,時時顯示水位上漲情況。綜治中心網格員快速切換全屏,調轉攝像頭全方位排查常山鎮樺興水庫附近房屋、人員安全情況,並立刻報告給鎮政府,緊急聯繫防汛抗旱指揮部協同辦公。

  “1995年,大雨漫過堤壩,沖毀了家園。後來每到雨季,全村人都特別害怕,沒人敢睡覺,我們每隔一會兒就去堤壩看一眼。”村民李國志回憶起從前十分感慨。

  2017年,樺甸市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包括大肚川水庫在內的37座水庫視頻監控資源與公安治安視頻監控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網格化智慧防控。

  “自從安裝了360度全方位監控探頭,可以直接觀測水位尺規,清晰又準確,坐在村部就能24小時監控。”公吉鄉綜治辦副主任劉晶向記者介紹。

  改革開放之初,樺甸市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主要學習南方“楓橋經驗”,依靠“人”群防群治,後加用防盜窗、保險櫃、安全門等依靠“物”管理防控。隨著時代發展,改用監控探頭、電子圍欄等“技”能防控。現在,伴隨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建立公共安全視頻信息共享平臺和傳輸網絡,實現全網格“技防+”智慧化服務管理,並且貫通市、鄉(街)、村(社區)三級綜治中心,把治安防範延伸到群眾身邊,真正實現治安防控全覆蓋、無死角。

  經過多年的努力,樺甸市社會治安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盜竊案件發生率下降78%,搶劫案件發生率下降82%,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發生率下降96%……2017年,樺甸市的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達到95.03%,創歷史新高。

  支部建屯上 服務千萬家

  “你憑啥佔我半壟地,收我地裏的玉米?”“誰佔你地了,那本來就是我家的!”“都別吵了,咱們去找協管員,讓屯委會評評理。”

  正值秋收季節,記者來到長春市雙陽區奢嶺鎮大營村,聽到兩位農民在田間爭執不下,村民紛紛圍觀勸阻。

  “有了屯委會,遇事不求人,大事小情都能管。”這是雙陽區農民常常挂在嘴邊的話。為了有效破解鄉村基層治理不到位難題,激活鄉村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最大限度發揮屯組一級“零距離”服務優勢,及時發現和解決群眾身邊的小事,2013年,長春市雙陽區改變思路,主動謀“變”,在全區天然屯組樹立屯務委員會,打通了聯絡服務大眾的“最後一公里”。

  “屯委會就在家門口,出門就能找到地,有事就能找到人。”本著量體裁衣、方便大眾、快捷高效的準則,雙陽區所有屯委會工作場所都設在人員相對集中的村屯文明大院、小賣店、校園或屯委會成員家裏,方便村裏就近反映訴求、協商屯務、處理問題,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屯委會及時把工作中的好經歷、好做法總結出來,並以順口溜、打油詩等易懂易記的方法使群眾週知,形成了大家自覺遵守的“屯規民約”。

  屯委會由屯委會主任、綜治協管員和婦女計生委員等選舉而成。“大夥兒既然選了我,我就一定要做好。”72歲的綜治協管員韓在文説,自從成為責任委員那天起,他就把屯裏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每天巡邏、化解矛盾、用大喇叭宣傳治安。

  “屯委會的能人多,有什麼事情都找他們,每次都有求必應,也真是給我們解決實事,我們都很信賴他們。”談到現在村裏的改變,村民李志中説,“改變真是太大了!現在村裏都夜不閉戶,沒人打架鬥毆,更沒有賭博、偷盜這種事。”

  在大營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一個村容整潔、村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美好村屯正在形成。依據先進的黨員隊伍實踐,雙陽區採納“一屯一支”自建和“多屯一支”聯建相結合的方法,把鄉村基層黨建重心從村級延伸到屯組。現在,在雙陽區1219個屯委會中有支部773個,覆蓋率到達59%;屯委會成員中有黨員1318名,佔總數的31.4%。

編輯:杜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