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步履鏗鏘踏歌行——延邊州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部曲”
一個個産業項目落地開花,拓寬小康致富路;
一座座美麗鄉村煥發新顏,引得遊客八方來;
一項項惠民政策不斷加持,使得百姓笑開顏。
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延邊考察調研時指出:“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過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如今,延邊交出“答卷”——全州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全州貧困發生率降至0.05%。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36元增加到2019年的11380元。
近年來,延邊州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堅持脫貧目標和標準,聚焦“三精準”“三保障”“三落實”,全州各族人民總動員,步履鏗鏘,攜手邁向小康路。
産業富,環境美,百姓樂,延邊州奏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部曲”。一幅幅生動美好、蓬勃向上的美好圖景在延邊大地徐徐展開——
産業振興 讓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時下正是木耳採摘季,在汪清縣天橋嶺鎮天平村的木耳基地內,一片片形圓肉厚的木耳挂滿了菌袋,朵朵黑木耳撐起了“致富傘”。
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今朝的“木耳之鄉”。黑木耳成為了汪清縣一張燙金名片,傳遞著産業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最強音。
從傳統的“小作坊”生産,到如今培育、種植、採摘、晾曬、分選、包裝等全流程的智慧化管控,目前,黑木耳産業在汪清縣已形成集菌種研發、菌包生産、基地種植、産品加工、物流配貨、廢棄料治理等為一體的生態循環産業鏈條。
全縣黑木耳專業鎮達到5個、種植村121個、百萬袋以上村65個,栽培量穩定在6.5億袋,實現産值34億元。
黑木耳已經發展成為汪清縣脫貧攻堅的支柱産業、鄉村振興的希望産業、持續長久的富民産業。
這些,只是延邊州扶貧産業振興的縮影。2019年延邊州投入各類扶貧資金20.8億元,組織實施扶貧項目494個,其中産業發展項目70個、基礎設施項目401個、其他項目23個。
今年,延邊州計劃投資近8.7億元,實施79個産業扶貧項目,受益貧困人口達10.9萬人次。
截至目前,項目已開工60個,已完工10個。以上項目投入使用後,年收益可達4889萬元,年底全州産業扶貧預計收益超2億元。
小康路上,産業的振興,讓百姓的腰包日益增長!
政策保障 為幸福生活保駕護航
從破舊不堪的泥草房到嶄新漂亮的磚瓦房,從年收入3000元到現在過萬,從看不起病到就醫無憂。
5年過去了,延邊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進延吉市小營鎮五鳳村獨居老人王蓮粉的家中,庭院簡樸,乾淨整潔。
2019年春節前,王蓮粉告別了冬日寒冷、夏日悶熱的老房子,搬進了新家。坐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裏,倍感溫暖的是王蓮粉的心,“現在冬天室內溫度能達到25攝氏度,在屋裏洗衣做飯再也不是難事,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
百姓生活無憂、幸福美滿,是延邊州各級黨委、政府追求的最終目標。
圖們市石峴鎮河北村貧困戶全光國今年78歲,2017年因骨折住院治療花費了2.8萬元,在享受醫療政策後,自己僅花費了4000多元。
“醫療政策太好了!現在去醫院不用押金,看完病,報銷之後交剩餘的錢就可以了。”讓全光國感慨的不只是自己享受到的實惠,2018年老伴金英福做了股骨頭置換手術,手術費用2萬多元,享受保障政策後個人僅花費了800多元。
一項項惠民政策頻出,一個個實惠給予百姓,生活上有了堅實的保障:全面落實“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實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項制度”全覆蓋,貧困人口門診慢性病和住院患者實際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90%。截至2019年末,全州累計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8564戶,易地扶貧搬遷1817戶。
鄉村善治 且看家園美麗嬗變
木柵欄、泥土路、茅草房,地裏的老黃牛,拖拉機駛過塵土飛揚……提起農村,我們腦海中常常浮現出這樣的景象。
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的面貌,近年來,延邊州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為鄉村“美容”,全面啟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因地制宜打造了“生態旅遊型”“三産融合型”“特色保護型”和“整治提升型”等百餘個國家和省州級示範村。
家園美,旅遊興,鳳來棲。小村莊實現華麗蛻變,同時也成為旅遊“新地標”。
走進圖們市石峴鎮水南村,一座花園般的朝鮮族村落掩映在群山、碧水之中。村路兩邊鮮花盛開,低矮的圍墻上一幅幅朝鮮族民俗畫生動傳神。
依託獨特的地域優勢和文化優勢,水南村積極發展“紅色旅遊”“民俗旅遊”“觀光農業旅遊”。
水南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羅哲龍告訴記者,現在村內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已穩定運營,通過與部分高校及地區教育部門協調,2019年研學人數近4000人,收益18萬元。民俗旅遊體驗項目完成了遊客接待中心、遊客餐廳、旅遊廁所、射箭、鞦韆、投壺等場地建設,特色民居正在建設中。
“村民可以在餐廳打工、為遊客提供住宿、加入文藝隊演出、打掃衛生,以此提高收入。”羅哲龍説,旅遊産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多個就業崗位,村民還可以發展庭院經濟,院內種些蔬菜,養雞、鴨等。成熟後,餐廳回收,村民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變革、嬗變、振興,聚力、發展、前行!産業項目如點點繁星綴滿延邊大地,優美宜居的鄉村環境、淳樸文明的鄉風民風,讓延邊猶如化繭而出的彩蝶,在這片黑土地上旋轉、跳躍!
日子紅紅火火,是百姓對美好生活最質樸的期待。在這份期待的背後,是延邊州委、州政府夯實鄉村治理的信心和決心!
踏上新征程,延邊人民將牢記習總書記囑託,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在希望的田野上,譜寫出最絢麗、最生動、最壯觀的華彩樂章!(記者 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