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給錢給物不如找準門路——吉林市豐滿區四方村蹲點採訪記
在吉林市東南部,地處偏遠山區的豐滿區旺起鎮四方村,幾年前是一個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村民百姓靠天吃飯,缺少自然資源和穩定增收渠道的省級貧困村。
這個有57戶貧困戶145名貧困人口的省級貧困村,自國家實施精準扶貧以來,通過積極發展産業,找準致富門路,逐步引領群眾走上脫貧奔小康之路,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增加到現在的10萬餘元,貧困群眾全部實現脫貧,于2017年底退出省級貧困村行列。
7月3日,在四方村種養基地內,一排排菌棒上一簇簇的黑木耳競相綻放。貧困戶王芳正忙碌地摘著黑木耳。由於婆婆身體不好,王芳外出打工放心不下老人,在家守著老人又沒有錢賺,日子過得很艱難。村裏發展黑木耳産業後,王芳在基地打工,加上她養豬和做小生意的收入及村裏的分紅,每年能收入1萬多元,她家在2017年底就脫了貧。“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多虧了黨的精準扶貧好政策,我對以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王芳一邊忙碌一邊對記者説。
“當地村民有過種植木耳的經歷,再加上這裡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木耳培育,所以村裏和駐村工作隊都相中了木耳産業,種植週期短、收效快。”四方村黨支部書記侯鑫説,村裏發展産業要因地制宜,要在科學論證和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當地發展的特色産業。
基於這種發展理念,四方村在包保單位的支持下,又先後引入了仔豬繁育和花卉種植等項目,村集體經濟因此連年增收。産業項目紅火了,受益的自然是老百姓。四方村連續3年為每戶貧困家庭分紅1000元;貧困戶和村民到種養基地務工,平均每人每天可增收80元以上。
為了讓貧困群眾儘快過上好日子,四方村在培育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還扶持有勞動能力和發展意願的貧困戶發展畜禽養殖、果樹種植和釀酒等項目。包保單位連續3年按照每戶不低於1500元標準,為村裏貧困戶家庭發放庭院經濟啟動資金和幫扶資金。目前,累計投入18萬元,使得37戶貧困戶有穩定發展的庭院經濟。按照相關政策,村裏對因病、因殘致貧,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採取就醫送藥、爭取政策性救助的方式,全部落實兜底保障措施,基本形成了“産業項目分紅+集體項目務工+單戶項目增收+政策兜底”的“鏈條式”幫扶模式,真正做到了“貧困戶家庭個個都有招法、貧困人口人人都有指望”。
“我們村變了。”這是記者在村裏兩天採訪時,聽得最多的一句話。説起村裏的變化,幹部和群眾爭相講述。王芳説,以前,村裏全是土路,下雨天必須穿水靴,莊稼全是靠天吃飯,吃水要到井裏去挑;現在,全村通了水泥路和入戶路,村民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太陽能路燈。
“村裏的産業項目收益越來越好,村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現在村里正著手設計新的産業項目。”四方村第一書記溫雷説,已經退出貧困村的四方村,如今發展信心十足。(江城日報記者 徐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