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乘數字之翼,江蘇元素閃耀第十八屆中國文博會
第十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1月2日在深圳落下帷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全部參展。來自全球的30個國家和地區、近300家境外文化機構和企業“雲上”參展,強化線上線下交互聯動。
江蘇展區組織30家優秀文化企業、 256件文化創意産品參展,文化數字化成果熠熠閃耀,讓江蘇文化元素點亮本屆文博會的同時,充分展現出江蘇文化産業的奮進姿態。中宣部副部長張建春,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等領導現場考察江蘇展區並給予充分肯定。
數字魔法棒 變幻出虛擬與現實交融的魅力
前一秒,數字藝術還在帶你穿越旅行,沉浸式體驗“繁華古金陵”;後一刻,你又如同插上了翅膀,沿著奔騰萬里的長江翱翔,遊覽“今朝勝景”……古今的流轉,虛實的變幻,妙不可言!這是江蘇展區帶給觀眾最直觀的體驗。
入口處一幅十余米長的風俗畫卷互動大屏分外吸睛,來自德基美術館的“金陵圖數字藝術展”讓觀眾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走入”古畫,與533個“畫中人”共遊大宋金陵。它將全球首創“人物入畫,實時跟隨”的互動體驗帶出江蘇。
基於5G的裸眼3D數字技術打造的沉浸式體驗空間,一鏡飛越萬里長江,從雪山源頭、越雲貴高原、穿巴山蜀水、過荊楚大地、到江南水鄉,最終浩浩湯湯奔騰入海,遊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13省市的20多處景觀。
如果説“金陵圖數字藝術展”與“裸眼3D沉浸式體驗館”構成了江蘇展區主入口虛擬場景的魔幻體驗,那麼鳳凰主題出版物展——《中國式現代化論綱》《中國青年運動一百年》《中國運河志》等百來種書目的展示,不僅是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的具象表達,也是尊崇紙質書頁、文化載體起源的情結彰顯。此外,刺繡、印染、綾羅綢緞等異彩紛呈的傳統文化創意展品,為滿滿“科技風”的江蘇展區增添了濃郁的文化質感。
現場,觀眾還能通過輸入文本的方式,驅動江蘇省演藝集團呈現的戲曲數字人唱戲、講解,趣味互動引來一眾戲曲文化愛好者駐足。
置身江蘇展區,觀眾既可以感受到數字藝術帶來的山川海洋般的震撼,也能夠體驗摘得一簇野花的悸動,虛擬與真實是流動相通的。
重大項目帶動 文化數據資源利用先行
1938年的今天國內外發生了哪些大事?現場,《新華日報》數據庫帶來了另一種穿越體驗。該數據庫收錄了自1938年創刊以來的新聞報道,是時代變遷的最有效見證和最真實記錄,同時也是研究黨史、抗日戰爭史、解放戰爭史的重要史料,成為反映江蘇發展建設史的活字典。此外,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帶來的另一數據庫“紀錄小康工程”江蘇省數據庫,全景式、立體化、多維度記錄呈現江蘇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歷程,觀摩者們通過配套可觸控的大數據看板,可瀏覽和檢索已收錄的近64萬條資料數據。
3000冊紙書,按照國家古籍電子化技術標準進行內容數字化,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的《江蘇文庫》數據庫收錄了浩如煙海的傳世古籍、匯聚了歷代文人的智慧結晶,可謂“一鍵通曉千年文脈”。通過時間、地點、人物、書目信息等知識元的關聯,將古籍文獻、學術研究成果、知識條目有機結合,建立立體化知識系統,提供傳統紙質圖書無法實現的檢索、類聚、知識與信息的連結、知識提示等服務功能。數字中國·大運河網站,是國內首個“運河”主題的新型數據庫,是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在垂直領域發展融合出版,數字化轉型的優秀成果。該網站集成運河主題的文獻典籍、圖片、音頻等以及全網運河相關學術研究成果,提供可視化、互動式知識信息服務。
除此之外,江蘇廣播電視總臺(集團)的2060虛擬主播,以南京達斯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全息3D炫屏呈現,向觀眾介紹全國首創同臺融合互動技術,並以此為引揭秘跨年晚會背後所運用到的各類科技手段;觀眾可通過觸控一體機,閱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APP,體驗在線“知運河”“探運河”“遊運河”,該數字旅遊軟體由江蘇省文投集團打造,于2022年上線,是國家交給江蘇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兩個重點項目之一;現場還有可觸控的大數據看板,展示的則是江蘇智慧廣電鄉村工程雲平臺,見證了江蘇省廣電有線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提升江蘇鄉村廣播電視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水準。
文化數字化 非遺活化尋得新“脈動”
“文化數字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加速。在江蘇展區,可以見證“非遺”持續“脈動”。
首次亮相的“元宇宙數字平臺”是無錫企業卓易紫砂帶來的文化數字化的最新成果,吸引了眾多專業客商頻頻駐足。“我們除了把國家級、省級大師的非遺作品帶到這次文博會之外,還帶來了許多年輕傳承人的作品,並且用數字科技全面展示了江蘇紫砂文化發展脈絡。”卓易紫砂展位負責人邵榮驊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元宇宙數字平臺”將數字文化技術與傳統紫砂文化相結合,打造百年紫砂文化的時空穿越之旅。
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則帶來了與南京市檔案館合作復原的八寶團龍粧花料,讓塵封在檔案裏的雲錦圖樣“復活”;另外一件鎮館之寶織錦版《南都繁會圖》,被稱為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圖》,展示了明末時期南京市井生活和秦淮河兩岸貿易繁盛的生活場景。
蘇州姚建萍刺繡藝術有限公司的蘇繡《五雙眼睛》,在程式控制電機的驅動下快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活靈活現。
南通本藍工藝品有限公司的藍印作品《事事如意》、真絲藍印圍巾手包系列,突出其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融合。
蘇州炎傳蘇繡有限公司的吉祥紋蘇繡倣古/新中式服飾、蘇繡衍生文創産品,以及南京江南絲綢博物館展出的綾羅綢緞、錦、緙絲等産品及文創周邊,都是當下炙手可熱的“國風國潮”,創意呈現指尖的江南風流。
擁有西遊文化IP的連雲港,展示了以美猴王經典形象為創作主體的周邊。連雲港大聖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Mr.Sun系列盲盒及相關文創,迎合了青少年文化消費的新風潮。
在江蘇展區,以蘇繡、藍印花布、南京雲錦等“非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尋得了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正綻放出絢麗奪目的時代光彩。
近年來,江蘇持續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實現新躍升,文化創新創造成為新優勢。有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從2330億元增加到5813.6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二。2022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5%,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3.2個百分點。
在國家戰略機遇之下,以文化數字化為風口,以創新創造為內驅力,江蘇外引內聯加速長三角文化産業一體化進程,文化産業“勢如破竹”。未來,圍繞“文化+”展開的産業,將為江蘇帶來更多機遇,成為江蘇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文化産業週刊 記者 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