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大運河看中國|蘇州古運河畔:遇見楓橋的昨日與今朝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3-08-18 11:00:37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讓蘇州的楓橋和寒山寺千年不衰,成為與園林並駕齊驅的蘇州“文化符號”。8月16日,“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網上主題宣傳江蘇段採訪團的記者們來到蘇州“運河十景”之一的楓橋夜泊,尋著寒山寺的鐘聲,與張繼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沿著大運河看中國|蘇州古運河畔:遇見楓橋的昨日與今朝_fororder_7

楓橋旁詩人張繼的雕像

  據楓橋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張一帆介紹,“楓橋夜泊”景區是江蘇省最袖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景區位於蘇州古城西3.5公里的古運河畔,東連楓橋路、南至金門路、西臨大運河、北為上塘河,地理位置優越。運河上依次橫臥楓橋、江村橋,跨越古運河,連接鐵鈴關、寒山寺,呈水陸相依、橋島相連的“雙棋盤”格局,是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的節點。

沿著大運河看中國|蘇州古運河畔:遇見楓橋的昨日與今朝_fororder_8

楓橋

  寒山寺和楓橋是景區的兩處核心景點,是蘇州古城風貌的延續和重要組成部分。《楓橋夜泊》的詩境是遊人最嚮往的情感寄託之一,景區在夜間使用現代燈光技術呈現詩中描述的場景,讓遊客有身臨其境之感,廣受好評。

沿著大運河看中國|蘇州古運河畔:遇見楓橋的昨日與今朝_fororder_9

景區夜間用現代燈光技術呈現《楓橋夜泊》的詩境

  “楓橋因詩而起、因河而興。”張一帆説,“得益於古驛道和大運河,南北舟車在此交匯,漕運繁忙。明清時期的楓橋是全國最大的米豆集散地之一,楓橋米市的‘楓斛’成為全國度量器具的標準。”

  景區根據歷史遺存恢復重建的聽鐘橋、漁隱橋、吳門古韻戲臺、靜怡小築,集中展現了吳地民俗建築的豐富特色;漕運展示館生動地再現了運河漕運歷史文化;一枝園作為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段玉裁的書院,傳遞著楓橋曾是名人名居集中地的信息;紅楓等百餘種花卉樹木營造出了富有詩意的綠地景觀。(文/圖 夏凡)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