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邊芳草如茵,綠樹掩映,彩虹步道、親水準臺等點綴其中,引來遊人如織;抬頭,成群結隊的鳥兒們在天空中飛翔……5月29日,“一江清水萬重山”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宜興,來自全國的數十家主流網絡媒體記者深入宜興沿太湖濕地群、南溪河等地,探索太湖蝶變背後的宜興實踐。
從空中俯瞰太湖宜興段,太湖大堤內側新建成的10個濕地,串珠成鏈,好似一條“綠腰帶”,形成一個天然濾芯,守護著太湖水。
江河交匯、湖灣密布。位於太湖上游的宜興,擁有48公里沿湖岸線,全省15條主要入湖河道中有9條在宜興,70%的上游水量流經宜興進入太湖,這裡承載了人們對“江南水鄉”的想像,也承擔起生態保護的責任。
近年來,宜興更大力度、更加精準地開展太湖治理,邀請國內知名專家把脈問診,制定“一圈一帶一區”水生態建設規劃,探索了一條“科學治太”“系統治太”的新路徑。
宜興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孫列鋒介紹,作為“一圈一帶一區”水生態建設中的關鍵一環,“太湖西部生態緩衝區”建設,旨在通過對沿太湖蕩、庫進行生態化改造,在太湖大堤內側建設生態河岸、生態涵養觀光湖等過渡地帶,實現消納、降解和凈化環境污染功能。
如今的太湖岸線,從周鐵鎮到丁蜀鎮,宜興在林莊港、朱瀆港、雙橋港等10處佈置生態濕地,總投資約1.23億元,總生態清淤約42.3萬方,污水處理約61.8萬方,總處理面積約51.1萬平方米。
“這些濕地就像是巨大的生態濾芯,周邊入湖河道的水在進入太湖前,將通過逐級凈化達標後再進入太湖。”在雙橋港濕地現場,宜興市公用環保集團工作人員徐志浩介紹,宜興在濕地打造過程中,還採用了水系構建、生境營造、濕地動植物恢復等措施,構建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不僅讓太湖濕地的自然美景得以重現,還在控磷降氮方面發揮著強大的功能。
在太湖下游濕地群串珠成鏈的同時,上游西氿河岸的南溪河流域生態緩衝濕地項目主體也在2023年底迎來了完工。該項目是“太湖入湖生態過渡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水下森林”建設,涵養凈化上游來水,不僅大幅削減了漁業尾水污染,還能每天為下游河湖提供15萬方清潔水源,大幅優化了太湖生態安全屏障。目前宜興已在西氿、東氿、團氿等水域試點種植“水下森林”9000余畝,水體自凈能力不斷提升。到2025年底,預計建成“水下森林”面積超30000畝。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近年來,太湖宜興段水域水質不斷攀升,指標達到2007年以來最好;藻情達到2007年以來最輕;流域重點斷面優Ⅲ比例達到2007年以來最高,總磷濃度每年下降10%。
“成績”再度刷新,太湖治理仍沒有絲毫鬆懈。眼下,在太湖宜興段,新一輪入湖河道綜合整治工作正在展開,生態清淤、美麗河湖建設等182個水環境治理項目加快推進。(“一江清水萬重山”網絡主題活動聯合報道組 記者 王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