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靠海吃海”到“靠海養海”
2018-04-07 18:25:04  |  來源:大連日報  |  編輯:董健雄

    海還是那片海,從一個年收入40萬元的小漁村,發展成為年可支配收入近600萬元的經濟強村,並成為遼寧省十佳新農村。旅順口區鐵山街道柏嵐子村靠的是什麼?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仁梅告訴記者,從“靠海吃海”到“靠海養海”,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促進增收的重要抓手。

  過去的柏嵐子村,人均三分地,祖祖輩輩打漁為生,靠海吃飯,靠天吃飯,村民收入也是因海産品的價格浮動而“貓一年狗一年”。靠海是個巨大的資源優勢,如何讓優勢變為勝勢?柏嵐子村“兩委班子”陷入了深思,通過多方面的調查研究,靠海養海提高海洋利用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成為了共識。

  記者在柏嵐漁港看到,近200條全國各地的漁船停靠在此,而曾經,漁港所在的地方是一處廢棄的爛泥塘。十多年前,劉仁梅帶領村民靠著一股子苦幹加實幹的勁頭,硬是從爛泥塘中摳出一個聚寶盆。漁港投入使用後,每年為村裏增加收入300萬元左右。

  “有了漁港就像有了雞,雞下蛋,蛋再生雞”,劉仁梅形象地比喻。依託漁港的優勢,柏嵐子村吸引了四家投資億元的企業落戶。有了漁港,來了漁船,海産品豐富起來,村裏130多戶海産品加工戶收入翻倍了,吸引了外地的養殖、育苗等小型企業二十多家。

  柏嵐子村有自己的海産品養殖場和加工廠。當年修建柏嵐漁港時,村裏經濟壓力很大,有人提議將養殖場賣掉。劉仁梅説,集體資産絕不能賣,特別是資源型的資産更不能賣。這個決定使村裏至今共獲得了1390萬元的利潤,同時為村裏增加固定資産1000多萬元。現在正是裙帶菜上市的季節,在村裏的海産品加工廠的車間,三四百名工人正在緊張地加工裙帶菜,經過多道工序後,裙帶菜被深加工直接出口日本,效益可增加四五倍。大部分的工人是村裏的村民,村民農閒、漁閒時有了固定的收入。村民劉桂華説,自己在加工廠每個月的收入能有三四千元。

  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柏嵐子村形成了漁業、工業、貿易一體化。同時,靠海養“旅遊”、靠海養“環境”,環境優美的休閒和旅遊業為村民致富提供了舞臺。

  大河有水小河滿,村裏有錢了,百姓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實惠。記者採訪當天,在村老年文體活動中心,幾位老人正在打門球;在村民健身廣場,一支八人組成的秧歌隊正在排練。村民福利,老年補貼,修學校,建花園……村民過上了城裏人一樣的生活。

  劉仁梅説,自己是一個最基層的黨員,使命就是把黨的好政策帶給老百姓,柏嵐子村要繼續做好“養海”文章,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記者感言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固然不錯,但有句話説,靠山山倒、靠海海枯。如何靠海而海不枯,柏嵐子村的“靠海養海”無疑是“棋高一著”。“靠海養海”説説容易做好不容易,柏嵐子村以壯大集體經濟為抓手,是風物長宜放眼量之舉。(記者 許明)